癌症疼痛护理2
疼痛?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第五大生命体征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201、无助感、自杀倾向、失控感
病人对疼痛治疗的态度
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
体格检查
护理对策
3
给药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掌握正确的给药途径 ,首选口服
了解各阶梯的代表药物及主要副作用
护理对策
注意具体细节关注危险因素
剂量个体化
按阶梯给药
按时给药:慢性疼痛应选择控缓释制剂
口服首选
五原则:
口服给药
特点:
首选的给药途径
简单、经济、易于接受
稳定的血药浓度
更易于控制和更有自主性
相对于其它给药途径不易成瘾及产生耐药
护理要点:
正确评价癌痛程度
尽可能口服给药
提供情感支持
按时给药(缓控释制剂)
即释给药
增加剂量
镇静程度
24小时评估
随时评价
辅助药物的使用
按时给药
目的:
提供平稳的镇痛药物浓度
避免镇痛不足或过量,避免病人对药物迅速耐受
方法:
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如每隔12小时一次
不能等到疼痛出现后再使用下一剂量
下一剂量应在前一剂量药效完全消失前给予
按阶梯给药
最大程度的止痛
最好的生理功能
最小的副反应
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
非药物疗法
创伤性疗法:放疗、麻醉技术、神
经外科技术、 外科手术等
物理疗法:冷、热、干、湿疗法、
经皮电刺激
心理社会干预:松弛、节律呼吸、分散注意力、指导意向、催眠疗法信息交流、病人教育、集体咨询等
舒适护理
睡眠环境
居室环境
家属陪伴
themegallery
阿片药物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
阿片药物常见副反应
便秘
恶心
呕吐
尿潴留
呼吸抑制
便秘
发生率: 90%-100%
预防措施:
预防性用药
增加液体摄入
增加膳食纤维
适当参加锻炼
恶心、呕吐
发生率:30%
时间: 用药早期 4-7天缓解
预防措施:
调整饮食
止吐药
尿潴留
发生率:低于5%
预防措施:
避免同时使用镇静剂
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给病人良好的排尿时间和空间
呼吸抑制
口服制剂:发生率极低
必要时:洗胃
解救剂:+NS10ml IV慢
(呼吸次数:≦8次/分)
误区一:止痛治疗只要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缓解疼痛是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
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
真正意义上提高癌痛病人生活质量的要求
应包括: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
误区二:长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药会“成瘾”
“成瘾性”的特征:
持续地、不择手段地渴求使用阿片类药物,目的不是为了镇痛,而是为了达到“欣快感”,这种对药物的渴求行为导致药物的滥用
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
癌痛治疗工作的开展使阿片类止痛药用量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阿片类的滥用人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阿片类止痛药物医疗用药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
误区三: 增加用药剂量意味着成瘾
服用阿片类药物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这是由于疼痛强度增加了,或是产生了药物耐受
对剂量需求的增加并不是吗啡“成瘾”的信号。随着疾病的缓解,疼痛减轻,吗啡药物剂量是可以逐步减少的。
误区四:注射药物(如哌替啶)比口服药物效果更好
阿片类药物口服途径比注射途径给药更少产生依赖性
使用哌替啶(度冷丁)存在以下问题
哌替啶的止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10
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而且具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作用
哌替啶口服吸收利用率差,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本身会产生疼痛,不宜用于癌痛等慢性疼痛治疗
WHO已将哌替啶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推荐的药物
误区五: 服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会中毒
WHO“三阶梯止痛”的基本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阿片类药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给予正确剂量的用药,否则会导致用药剂量的不足
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剂量,恰当的止痛剂量是指在作用时间内既能充分
癌症疼痛护理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