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性心肌炎
英文名称
diphtheritic myocarditis
类别
心血管内科/心肌炎
ICD号
﹡
概述
白喉是一种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咽扁桃体炎和(/kg加50%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视病情可应用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洋地黄用量应控制在常规剂量的1/2~2/3,以免发生中毒(此时病人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易致过量中毒,应用时剂量宜小,但效果多不明显)。如并发周围循环衰竭时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间羟胺等。
治疗
对于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心排出量减少者,可应用阿托品、~1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必要时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如出现心动过速,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应用利多卡因、溴苄铵或普鲁卡因胺等治疗,但剂量应比常规用量小,以免过度抑制心肌。此外,尚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及支持疗法等,均不容忽视。
预后
在应用抗毒素前,白喉性心肌性心肌炎的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可超过50%,成人约25%。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已很少能见到该病。白喉的病死率在应用抗毒素前可高达30%~45%,在应用抗毒素后,显著降低。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20世纪50年代,%、%%。此病治疗的早晚、临床类型等均与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合并心肌炎。
白喉性心肌病的病死率很高,主要是出现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预后恶劣,急性期病死率甚至高达90%。
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者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部培养阴性。
。
可用白、百、破混合菌苗或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类毒类毒素注射。
,静注葡萄糖和维生素C,严重者可用激素,可肌注或静脉输注三磷腺苷等。
病因分析
白喉性心肌炎白喉性心肌炎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与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而感染,常限于上呼吸道,形成坚韧的假膜,紧附于其下的组织,用力撕开即出血。假膜开始出现一侧扁桃体的咽区,严重病例可延及另侧扁桃体及悬雍垂、软腭、咽壁并可延伸到喉、气管、支气管而引起支气管阻塞,最后缺氧而死。白喉也可表现为皮肤型,偶尔侵害眼、中耳、颊黏膜、生殖器,常为继发性。全身影响主要是心肌炎、周围神经炎、系白喉外毒素引起。
治疗方法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给予白喉抗毒素4万~10万U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40万~80万U肌内注射,1次/d,疗程7~10天。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40mg/(kg·d),分4次口服,疗程同上。此外,利福平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也有效。
2、绝对卧床休息 一般卧床休息时间不少于2个月,直至心脏完全恢复。因为有时极轻度的体力活动,如在床上坐起,去厕所大小便,即可能引起猝死。
3、适当应用营养心肌的药物 如ARP、CTP、辅酶A、泛癸利酮(辅酶Ql0)、维生素B1、维生素C、肌苷及1,6-二磷酸果糖等。
治疗方法
4、纠正心衰及周围循环衰竭 心衰者应给予低钠饮食和限制水分摄入,慎用洋地黄类制剂,一般可先给予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视病情可应用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洋地黄用量应控制在常规剂量的1/2~2/3,以免发生中毒(此时病人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易致过量中毒,应用时剂量宜小,但效果多不明显)。如并发周围循环衰竭时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间羟胺等。
治疗方法
5、纠正心律失常 对于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心排出量减少者,可应用阿托品、~1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必要时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如出现心动过速,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应用利多卡因、溴苄铵或普鲁卡因胺等治疗,但剂量应比常规用量小,以免过度抑制心肌。此外,尚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及支持疗法等,均不容忽视。
预后预防
预后
在应用抗毒素前,白喉性心肌炎的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可超过50%,成人约25%。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已很少能见到该病。白喉的病死率在应用抗毒素前可高达30%~45%,在应用抗毒素后,显著降低。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20世纪50年代,%、%%。此病治疗的早晚、临床类型等均与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合并心肌炎。
白喉性心肌病的病死率很高,主要是出现
白喉性心肌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