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doc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线索。一、自主学习(一)结合课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 鲁迅, 原名周树人。 1881 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 6 年病逝于上海。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 山海经>》、《社戏》、《雪》。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在日本(地点) 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 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 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 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 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朗读。绯. 红(fēi)畸. 形(jī)杳. (yǎo)瞥. 见( piē)喝. 彩(hè)发髻. (jì) 3. 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两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宛如: :好像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疑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深恶痛疾: (二)朗读课文,把握课文思路、线索。 ,并为每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 2. 第三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想离开? 总结全文弱国国民受歧视;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3. 第三十六段中“我离开仙台之后”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离开? 承上启下弱国国民受歧视;中国国民的不觉悟。二、合作探究 1. 作者到仙台学医和离开仙台弃医的原因是什么? 去仙台: 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弃医从文:弱国国民受歧视;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2. 倒数第二段“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他”指谁? 作者为什么怀念他? 藤野先生严谨认真,正直热情,没有名族偏见。 3. 本文由明暗两条线交织,明线和暗线分别是什么? 谁是主线?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主线) 暗线:作者的爱国思想三、即时训练 1. 下列各项加点的字读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抑扬顿挫. : cuò, 指声音停顿转折 B、匿. 名: nì, 藏,隐藏 C、杳. 无消息: yǎo, 无影无踪 D、畸. 形: qí, 不规则的,不正常的 2.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1)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熳) (2) 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辫) (3)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急的文字。(疾) (4) 除下帽来,油光可见,宛如小姑娘的发际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鉴) 3. 按要求变换句式。 A.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改成肯定句: 花下有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B. 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改成双重否定句: 可惜每天不得不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藤野先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