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服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面对着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及激烈的社会竞争,待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也越来越多的面临令他们无所适从的种种问题:学习困惑、同学关系、情感问题、就业方向等等。由此产生的诸多心理问文化背景基本相似,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在一定的集体目标(集体规范、集体价值)下,更能形成为他们所接受的共识。团体辅导的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在辅导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疏导,重要的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很容易接受同龄人并且很容易对同龄人敞开心扉;作为助人者,他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帮助别人。并且这种他助与互助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自我疏导的一种境界。而教师作为辅导者应该在团体内建立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以确保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而现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某些人认为只是解决学生的情绪、意志、人际适应的问题,而将认知因素排除在外。而情绪与意志问题恰恰是当代大学生的最大的心理问题,意志是什么?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和看法,并克服困难想联系的心理过程。但很多当代大学生不愿意去参加学校内各种集体,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行为就是没有意志的体现。当然,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缺少对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认识。因此,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包括人际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青春期辅导等)、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都是目前各大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所谓阶段性,是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跨度6周岁18周岁,这一阶段个体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心理发展上的变化很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增长、情感不断丰富、意志力日益增强。尤其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觉醒带来种种急剧的变化和心理困扰。学校心理咨询具有保健治疗功能,但它不同于医院和心理卫生专门机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不同。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问题,例如,考试焦虑、受挫后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等。第二类是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孤独症等等。第三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这三类心理问题按程度轻重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学校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第一类心理问题,但应能鉴别出第二类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转介(《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研究》,吴增强,1998,p46)。
在我看来,目前我国高校内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以最高效的方式来发现,且及时疏导。以下四点是我从前辈那里借鉴来的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一)以班级为单位心理辅导课
班级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育”重要载体。它是以教学班为辅导单位、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探讨》,王坤伟)。班级心理辅导课区别于学科课程,其一,内容不同。班级心理辅导课属于包括了“显在课程”(overt or manifest curriculum)与“潜在课程”(hidden or latent curriculum)在内的赋予学习者“学习经验的总体”的广义课程论范畴,体现了教育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大学生心理服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