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沃土 成长的阶梯
胡军 黄玲 8月下旬,恩施晚报集中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按照要求,每一位记者、编辑都要分批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记录寻常百姓的真实生活紧张,面对记者的提问也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很多记者也认为这样的采访对象很难“挖出料”。
记者此次采访就没有买有带任何采访工具,就是跟着环卫工人一起干活。当天,记者同工人一起将垃圾中转站的200多吨垃圾一起装上运输车,从凌晨4点多干到下午1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环卫工人没有去休息,也没有去吃早餐和中餐,撑到下批工人接班时才去吃饭,当然记者也和他们一样。做完这次采访,记者深深体验到了环卫工人的苦与累,用心去体验的报道《我在卡门垃圾中转站当装车工》也受到了好评。后来,有出租车司机、厨师等多个行业的人纷纷致电记者去采访他们,并提出,“要像做环卫工人的报道那样采访”。
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抛弃应付心理,“走基层”活动只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才不会只是简单走一走看一看。带着情感下去,真正俯下身子去体验,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转作风 祛除浮躁之风
长期以来,地市级晚报的不少记者存在浮躁心态,觉得压力大、任务重,一天到晚愁稿分完不成。这样下去,很多记者面对工作形成了敷衍了事习惯,认为完成任务是大事,这样就很难出好作品。
过去,我们不少记者到基层,采访对象大多是等着当地政府部门安排,这样,我们的采访对象就变成了干部、老板,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除此之外,不少记者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他们不用走出办公室,只要有电话、有电脑、有QQ,就能轻松地完成工作。在办公室打一个电话,然后花20分钟敲几百字,一个消息就完成了,有的甚至是直接在QQ上接收通讯员传的稿件,稍加修改,有的甚至不修改就交上去,通讯员写的稿件就堂而皇之地变成记者的作品了。
本报编委会结合本报记者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一个记者都要祛除浮躁之气,不再慵懒散软。通过这次活动,去浮躁之风,踏实采访成了记者的自觉行动。“十一”黄金周期间,值班总编辑安排记者到恩施州的各个县市去采写一组“黄金周恩施旅游见闻”稿子。如果单讲完成任务,给相关景区、旅游局打个电话,再“合理想象”一番就可以完成“一篇大作了”。可尽管是者都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到各大景区实地探访,同时采访景区、旅游局、游客、旅行社、宾馆饭店、出租车师傅等人。从最后见报的稿子来看,我粗略统计了一下,1000多字的稿子中,一般采访对象及信源都在10个以上。
此前,值班总编辑每次在提稿子要求的时候,都会讲到“新鲜、生动、语言活泼”等类似要求。我们年轻记者甚至会在背后偷笑领导又在“讲空话”。看完我们采写的“黄金周恩施旅游见闻”系列稿子,我们年轻记者聚在一起私下说,这次还真做到了“新鲜、生动、语言活泼”。我们体会到没有踏实的采访作风,能写出“新鲜、生动、语言活泼”稿子才是笑话。
改文风 写百姓喜欢的新闻
“改文风”提倡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风格中走出来,学会使用人民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用群众话说群众事。当然,“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有些人虽然文字很“朴实”、表达很“通俗”,但只是用群众的语言、日
学习的沃土 成长的阶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