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名
师资队伍——科研情况 1-2
陈芬老师的《舞蹈教育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与舞蹈作》,发表于《大众文艺》并荣获文艺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师表演舞蹈获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暨全国比例关系以及舞台实践、毕业论文、毕业演出等教学环节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合理搭配;进一步协调师资现况与课程建设上的矛盾关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潜力,力求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状况 3-1
本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剧目创编与分析类课程的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将专业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结合,加大素材训练与创编技法等具有综合素质训练作用的课程的融合度,使学生们的舞蹈素材的积累和舞台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为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效果。
同时,通过调整、压缩、合并、转移、删减和增加等手段,优胜劣汰,合理调整课程项目和课程学时数,课程设置力求做到有序、规范与合理,尽量与舞蹈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相结合。
(三)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类课程的学分比例。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状况 3-1
(四)注重课程体系模块划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舞蹈艺术专业教学特点对课程体系的配置进行更新,将人文学部平台模块调整为专业基础课模块,将专业基础课模块与专业技法课模块打通,按照课程开设顺序及其重要性进行课程分属配置。同时,增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比重,较好的将舞蹈专业教学特点与既定格式相互融合,达到基本统一。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状况 3-1
(五)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的优化方面
增加课堂教学范围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学分比率,一方面可以使专业教学更加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加快课堂教学成果转换周期,突出艺术专业教学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课内教学学分的弹性范围,增加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为课时总量计算、降低教学成本和具体课程设置预留空间。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状况 3-1
(六)学分布局与学时分配。
本专业的学分总量保持在175左右,学时总量不低于2200,达到甚至超过有
关标准,避免了因强调降低教学成本而可能引发的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七)优秀课程建设。
为了确保课程建设质量,舞蹈编导专业以课题立项以及课程小组负责人目标责任制方式进行课程建设,批准立项的建设课程必须根据现况、发展目标以及与学校优秀课程标准之间的差距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落实方案与具体的执行措施。学院将定期检查并进行阶段性验收,以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入选课程进行监督和操控,目前,《中国民间舞》为本专业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状况 3-1
(八)存在的问题
1、由于舞蹈专业师资结构等原因,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改革力度仍显不足,可挖掘的空间有限,课程种类及其可开设课程数量方面变化不大,外部增长不多,只能在内部调整上多下功夫,以求改革实效。
2、在培养方案的格式、学分分配、模块布局等方面,与学校相关要求之间存在矛盾,难以绝对协调和统一。同时,理工科式的条条框框限制并束缚了舞蹈艺术专业其课程体系建构的合理性与可发展性。
3、有些课程设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排序、学分分配尚显粗糙,整体布局缺乏细致与合理性,课程体系架构仍需改进,课程老化与因人设课的现象仍有存在等等。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状况 3-1
课程建设 — 教材选用 3-2
舞蹈编导专业对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视,严格按照《海南大学教材建设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课程知识结构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舞蹈编导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教材。舞蹈编导专业主干课程100%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如《中国舞蹈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等。我院密切关注国内本专业教材建设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材版本,每学年都采用当年最新版的教材。同时,舞蹈编导专业教师还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编著了一些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讲义,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如:《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舞蹈创编法》等。
课程建设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3-3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手段的改革,提倡并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现代化信息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专业使用多媒体信息手段主要表
舞蹈本科评估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