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也宜“顺其自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探究也宜“顺其自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正在我们的课堂中逐步得到体现,这种变化正昭示了科学探究的生命力。然而,在不少课堂中,由于教师急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往探究的模式上套,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探究要素的齐备性,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探究式教学变得有些生硕,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科学探究也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其自然地展开,这是课堂探究活动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下面本文着重从科学探究的三个主要环节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顺“价值”之然虽然探究式教学是我们提倡的主要教学方式,面对众多的物理概念、规律,是否每一个内容都要学生进行探究?这显然是不必要的。那么,哪些内容该让学生探究、适合学生探究?主要根据“什么样的内容更值得重新发现、探究”,其中重要一条是考察内容中的含金虽具有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大小。只有那些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内容才值得去重新发现、探究。一般而言,任何一种客观事物及规律,都具有方法的意义,但意义的大小不同。事物性内容与原理
性内容相比较,后者的方法价值更大,如牛顿第一定律、用累积法测铜丝直径、研究平面镜成像、研究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方法和方法论上的意义,值得让学生去探究。其次是对一些主干性、基础性的内容,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液体内部的压强、欧姆定律等也值得考虑。再有是一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好奇心的问题,如光的传播、声音的发生、浮力、电磁感应现象等,也应加以考虑。
二、探究要素的选择要顺“问题”之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使用工具和搜集证据;⑤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⑥表达与交流等。一堂课仅40分钟,要涉及所有探究要素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开始实施阶段,让学生自主完成完整的六个探究要素更是不现实的。如何确定课堂探究活动要素的组合,主要应根据探究的是什么问题、在这一问题中各要素体现的价值(必要性)、难易程度以及时间来决定。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也要有一个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教师的帮助、引导、示范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然后逐渐向更规范、更完整的科学探究层次发展,所探究的问题也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老师问:“光发生反射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
科学探究也宜“顺其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