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节后孤独症的干预研究.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节后孤独症的干预研究
  1引言
  空巢老人家庭是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家庭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每年日团圆的氛围时,分离己经近在眼前,长久的期盼、团聚的欢喜和骤然的离别使他们心中形成巨大落差,进而形成伤心、失落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则容易造成长期的孤独感,郁郁寡欢的情绪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四,社会化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化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体系也很不完整,使得一些老年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解决不了基本的生活问题,甚至有些退休老职工也生活艰难。老人看病难,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虽然在不断加强,但仍然存在教育保障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生活保障失衡等问题旧。老人和孩子是最脆弱的两个群体,尤其是对体弱多病的人群,没有子女或者父母在身边照料,身体上的不适往往会增加心理上的疲惫感和孤独感。另外,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这些拥有大把空闲时间的人们没有可消遣的地方。尤其在农村,基本上无基础设施可言,他们每天的活动空间狭小、娱乐项目匾乏,孤独感无处排解,长此以往,容易身心俱疲。
  3心理干预
  第一,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不良清绪往往与人们不正确的认知有关,而通过改变人们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可以改变所呈现的不良情绪问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节后孤独症"大多与他们消极、片面的认知有关,例如许多老人认为儿女们不需要自己了,无用感倍增;儿童则认为父母常年不回来是不爱自己的表现,从而怨恨父母等等。作为";空巢"老人,首先要认识到长大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是必然趋势,也是子女成熟的标志、成功的开始,而子女们有事可忙说明他们工作顺利,老人应该为子女们的成熟和独立感到高兴。stenner,McFarquhar和Botvling(2011)就认为,老年人应该从主观方面积极对待老化,这样不仅能维持健康,减少身体日益虚弱带来的压力,而且还能充分享受生活〔别。对于留守儿童,抚养者要让他们认识到父母离家的无奈和良苦用心,要让他们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苦,从而消除对父母的怨恨和不理解。
  第二,行为疗法主张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会对其情绪产生影响,所以不良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导致负面的情绪体验。节假日结束后,面对分离的伤感情绪,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通常都是放任自流、任其在心中淤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长久的被不良情绪困扰。摆脱孤独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与他人交往,与其把自己封锁在狭小的空间里和孤独为伴,倒不如走出去享受与朋友交流谈心的乐趣。节后,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冲淡节后的孤独。可外出探望老友,参加老年大学、社区联谊会、乡村秧歌队等,用热情洋溢、充实饱满的生活内容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应该让儿童多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多和朋友交流谈心,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第三,良好生活氛围的营造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情绪。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对空巢老人来说,子女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节后孤独症的干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