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货币需求
本讲稿第一页,共二十六页
第五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
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本讲稿第二页,共二十六页
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趋于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趋于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
如果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反之,对货币需求减少,对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
本讲稿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关键在于微观主体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预期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债券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持有货币。
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
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式:
M=M1+M2=L1(Y)+L2(r)
式中的L1、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凯恩斯也常用“流动性”指货币。
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 为实际货币需求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恒久性收入y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货币需求与它正相关。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w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
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是作为不生利资产看待;而弗里德曼考察的货币扩及M2等大口径的货币诸形态,其中有相当部分,如定期存款,确是有收益的。
物价变动率 ,也就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把物价的变动变量纳入货币需求函数,是通货膨胀的现实反映。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
必要量公式右端的分子,除可“商品价格总额”,是否还是应该列入各种支付。
企业感到的资金短缺是否是货币供给不足。
贮藏钞票的需求是否也构成货币必要量的内容……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
“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
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如果按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可判断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公式极简明: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
这个公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银行工作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式始终是有实用价值的衡量的尺度。
这是由于公式反映了商品供给金额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本质联系。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式日益不能用来解释货币流通他现象。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二十六页
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
改革开放不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二十六页
公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前提,改变了。必须引入了与货币需求负相关的货币流通速度。
目前实际使用的是对MV=PY两边同时取对数微分后形成的公式: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第三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 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⑴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⑵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⑶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3.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 这一发展是提高货币需求分析的转折点。
4. 这样的分析并不神秘。几十年来,我国的银行工作者经常从事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问题是需要提到理论高度。。
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六页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
。
3. 在实践中,有时采用修订后的
第五章 货币需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