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主讲人:谢晓芳
2013年秋季学期
第一页,共四十二页。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2、中医的生理学:脏腑经络气血津精理论
3、中医的病理学:病因病机理论
4、中医的诊疗学:辨证与可《温疫论》——创戾气学说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二页。
清代:
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温病学说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二页。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 本义: 指事物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事物自身各部分 事物与事物之间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内外环境是一个整体
中医的“ 整体观”内涵:
指导意义—— “ 整体观”作为中医的一种主要思维方
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
疗、养生等各方面。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 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构成一个整体 (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经络) 形神一体观:脏腑经络气血与精神思想构成一个整体
{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二页。
(2)病理: 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上。
局部→局部: 如肝病→眼疾、头疼 ↘整体: 如脾胃病→全身气血亏虚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3)诊断: 五色诊、舌诊、脉诊,皆由外知内,由局部知整体。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二页。
全息论—— 一个局部能反映全部整体的信息
第三十页,共四十二页。
(4)治疗
从整体出发→治疗局部病变
通过局部治疗→影响整体
{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自然环境对人生理的影响:
如:
气候→影响人体气血→引起脉象、汗液、情绪等改变。
“天人相应 、天人一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环境因素对人病理的影响:如: 昼夜晨昏→影响阳气盛衰→引起体温、情绪精神等 变化→ 病情轻重变化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人际关系→影响情绪、心理→影响脏腑机能→导致 发病或病情波动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二页。
二、辨证论治
病——人的生理发生异常的全部病理过程的概括。
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
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反映了病变
的本质——即病机。
1、病、症、证的概念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二页。
A、不同的病、症可能有相同的证。
证
病1
病2
病3
症状 1
症状 2
气虚证
感冒
便秘
胃下垂
头痛
恶寒
乏力
腹胀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临床意义——异病同治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B、同一种病、症可能有不同的证。
病
证 1
证 2
证 3
症状 1
症状 2
感冒
风寒证
风热证
气虚证
头痛
恶寒
头痛
头痛
临床意义——同病异治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2、病是全程的,证是阶段性的;症是表面的,证是本质的;证会随着疾病的进退而变化,能更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病理本质。
1、 中医书籍中病与症的名称有些是相同,如便秘、头痛、腹痛、咳嗽、呕吐等。
注意点: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二页。
2、辨证和论治的概念(1)辨证:
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等,得出证候的结论。
(如外感风寒、肝风内动、肺肾阴虚等)
(2)论治: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不能片面地强调辨证论治,辨病可对病变的规律和转归有一个总体认识,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因此
应“以辨病
中医学基础绪论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