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流派讲义
本讲稿第一页,共十七页
佛洛依德和经典精神分析(1)
与布洛伊尔一起治疗的经典个案:“安娜·o”
布洛伊尔鼓励她联想回到症状最初出现的时刻,他们发现这种谈话和最初困扰事件的记忆浮现时的情绪释放具有治精神分析流派讲义
本讲稿第一页,共十七页
佛洛依德和经典精神分析(1)
与布洛伊尔一起治疗的经典个案:“安娜·o”
布洛伊尔鼓励她联想回到症状最初出现的时刻,他们发现这种谈话和最初困扰事件的记忆浮现时的情绪释放具有治疗效用。这种过程被称为“清扫烟囱”的过程。
本讲稿第二页,共十七页
佛洛依德和经典精神分析(2)
精神分析从催眠术中产生
佛洛依德发现催眠在触及致病的回忆和情感上并不像他和布洛伊尔最初设想的那样有效。
随着临床经验的增长,佛洛依德意识到对永久去除症状最关键的是让引起麻烦的无意识内容变得让正常的意识可大致了解。
本讲稿第三页,共十七页
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并不是佛洛依德一个人创造的
当代精神分析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实践上都与佛洛依德时期完全不一样了。
精神分析的影响以惊人的大范围扩展。在严格意义的精神分析以外的各种心理疗法,大多数源于经典和当代精神分析概念。并仍持续受到它们的影响。
本讲稿第四页,共十七页
自我心理学(1)
佛洛依德1923《自我与本我》中开始使用自我来代表内心的三个基本心理成分中的一种。
自我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是否要逐步通过某些阶段、获得某种渐进的能力,来完成其防御任务?
自我心理学方法与其他思想路线的区别在于,其理论背后精心地保存了佛洛依德的驱力理论。
本讲稿第五页,共十七页
自我心理学(2)
安娜·佛洛依德
儿童分析的先驱,深入探索自我的关键人物。
《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列举了自我的多种无意识防御策略。
她认为自我的探索是跟随其防御活动,某人人格的基本类型可能根植于防御过程。
本讲稿第六页,共十七页
自我心理学(3)
自我心理学之父---海因兹·哈特曼
《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1937年出版
该书从理论上支持了一种崭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目标不再是揭露人类内心中被压抑的原始冲动,而是修复心理结构本身。
本讲稿第七页,共十七页
人际精神分析---沙利文
人际精神分析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人总处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人格或自我并不在个体的“内部”,而是表现在与他人的互动中。
沙利文指出:“人格……只在人际情景中显现而别无其他方式”
人格是:在显示出人类生活特征的人际情境中反复出现的相对持久的模式。
本讲稿第八页,共十七页
克莱因学派理论
梅兰妮·克莱因是继佛洛依德之后对当代精神分析最有影响的精神分析著述者。
是客体关系理论的鼻祖
重要且永恒的贡献:她对于“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的术语阐述。
“投射性认同”成为后来的克莱因学派理论中的核心。
本讲稿第九页,共十七页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1)
20世纪40年代早期,英国精神分析学派分裂成三个团体。
一个以安娜·佛洛依德为首的忠诚于传统精神分析概念和实践
另一个是完全接受克莱因的理论
还有一个被称作“中间派”的团体,主要人物:温妮科特、费尔贝恩等人。他们以克莱因的理论为基础而发展出不同于克莱因的其它观点。
本讲稿第十页,共十七页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2)
温妮科特
重要贡献:首先将成年病人的假我障碍与他观察到生命最初阶段的母婴互动中的细微差别之间建立了联系。
提出的重要概念:“足够好的母亲”、“过渡性客体”、“抱持性环境”等。
本讲稿第十一页,共十七页
自体心理学
海因兹·科胡特
重要贡献:激进地革新了佛洛依德的自恋概念。
经典精神分析关注俄狄浦斯冲突,客体关系强调3岁前母婴关系,科胡特将客体关系向更早的阶段推进了一步,更加关注1岁前母婴依恋。
本讲稿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很少被提及的重要人物(1)
荣格
集体无意识
对图腾研究的精道,创建心理类型、人格面具等理论
最早讲意向的大师
分析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沙盘游戏、绘画治疗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很少被提及的重要人物(2)
拉康(法国)
后现代精神分析,强调回归佛洛依德的理论
能指(声音、形象)与所指(概念)
符号
镜像阶段
其理论晦涩难懂,不易推广
本讲稿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什么是精神分析治疗?
利用移情和反移情来工作
探索求助者使用的防御机制和阻抗
强调治疗师自身的感受性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无论你是否承认,当今心理治疗的各个派系都或多或少的从精神分析中汲取着营养。
精神分析流派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