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瞎子)遇到摇晃要倒下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重点字词理解(二)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毁坏在匣子中,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城池)坚固,而且离费城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将来必然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
重点字词理解(三)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个借口来搪塞(的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我听说国君和大夫一类人,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
重点字词理解(四)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若是(如果)财富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上下和睦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了(国家)就不会被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做到这样了,远方的人还是不归服,就加强礼乐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人来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
把他们吸引来之后,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重点字词理解(五)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境之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的内部呢。”
重点字词理解(六)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特殊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② 宾语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是”起将宾语“尔”提前的作用)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3、以“是”“之”为标志
③固定格式
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B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
常用判断句形式:1,用“者”“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 .5. 省略量词.
小结
力伐争利
文德治国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
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驳
引名言
作类比
设比喻
斥
驳斥借口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礼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季氏将伐颛臾
练习
选择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A
2、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于是入朝见威王 E、见笑于大方之家
C、E
3、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
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D
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