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子痈
子痈病名见于《华佗神医秘传》:“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清代王洪绪将此病单列论述,并且将子痈与囊痈作了鉴别。《外科全生集》说:“子痈与囊痈有别,子痈则睾丸硬痛;睾丸不肿而囊肿者为囊痈。”
又称中医外科学子痈
子痈病名见于《华佗神医秘传》:“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清代王洪绪将此病单列论述,并且将子痈与囊痈作了鉴别。《外科全生集》说:“子痈与囊痈有别,子痈则睾丸硬痛;睾丸不肿而囊肿者为囊痈。”
又称“阴卵痈”、“卵子痈”。
古籍寻踪
感受湿热外感湿热,或过食醇酒厚味、煎炒炙煿之物,湿热内生,致湿热下注,客于肾子,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而为肿为痛,若湿热蕴结不化,热甚腐肉成脓。或房事不洁,湿热秽毒直接客于肾子而病。
寒湿侵袭肾虚内生寒湿,或外感寒湿,致寒湿注于外肾,客于肾子而成,湿则为肿。
气滞痰凝郁怒伤肝,情志不畅,肝郁气结,经脉不利,血瘀痰凝,发于肾子,则为慢性子痈。
跌打损伤趺扑闪挫,或硬物碰撞,损伤肾子,经络阻隔,气血凝滞。郁久化热,发为本病。
西医学认为附睾炎和睾丸炎主要是由于感染细菌而致,传染途径有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和上行感染。
病因病机
急性子痈:起病急骤,病程短,一侧或双侧附睾或睾丸肿痛,疼痛程度不一,行走或站立时加重。疼痛可沿输精管放射至腹股沟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附睾可触及肿块,触痛明显。化脓后阴囊红肿。预后较好。
慢性子痈:多由急性者转化而来,也有一发即为慢性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较多见。患者常有阴囊部隐痛、发胀、下坠感,常伴放射痛。检查可触及附睾增大、变硬,伴轻度压痛。
临床表现
子痈
1/1
子痈
B超检查附睾或睾丸有助确诊。急性子痈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尿液分析尿中可有白细胞,必要时血液或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类。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卵子瘟(腮腺炎性睾丸炎)睾丸肿痛等表现与子痈相似,特点是多继发于痄腮(病毒性腮腺炎)之后,一般不化脓。
子痰附睾触及结节,疼痛轻微,发病缓慢,常有泌尿系结核病史,输精管增粗,呈串珠样改变,溃破后形成窦道,有稀薄豆渣样分泌物。
囊痈初起时阴囊红肿,焮热疼痛,寒热交作,继则肿胀增大,单侧或双侧阴囊皮肤紧张光亮,形如瓠状,坠胀疼痛加剧,局部灼热烫手。囊痈表现为只阴囊红肿,一般不会波及睾丸。
鉴别诊断
治疗
辨证论治
外治
内治
其他疗法
西药
湿热下注证
寒湿凝滞证
气滞痰凝证
气滞血瘀证
肝肾阴亏证
急性子痈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可配台使用抗生素;慢性子痈多应用中医药治疗。
证候:子痈经久不愈,肾子肿胀疼痛,局部压痛,间有红肿灼热,或溃后脓出不尽,疮口不收;伴头晕,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软坚散肿。
方药:大补阴丸加银花、荔枝核。局部红肿灼热,小便黄赤,脉细数者,为阴虚湿热不化,用滋阴除湿汤加减。
肝肾阴亏证
1)外敷法:急性期脓未成者,可用金黄教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或以马鞭草鲜品捣烂外敷;溃后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水尽时用生肌散。慢性者,用冲和膏外敷。
2)外洗法:肾子疼痛明显,阴囊红肿者,以马鞭草、马齿苋、败酱草煎水候温浸洗并湿敷。慢性者,用葱归溻肿汤煎水坐浴。
3)热熨法:慢性期肾子冷痛者,用小茴香60 g,加盐炒热后置布袋内热熨局部。
4)切开法:若肾子肿胀明显,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排脓,按溃后常规换药。
外治
谢谢聆听
中医外科学子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