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以下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和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
“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那么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互相补充,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消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消灭和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可以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开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构造,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