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课真正上成阅读课——《琥珀》教学设计
宋爽 黄玲
[教例]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才能。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展合理想象的。写得活灵敏现。 (精品文档请下载)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非常传神. (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考虑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精品文档请下载)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想象是有根据的,非常的合理。) (精品文档请下载)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考虑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吞没,松脂球吞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考虑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精品文档请下载)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根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精品文档请下载)
附:板书
[评析]
《琥珀》,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根本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根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构造、教学方法也不尽一样。 (精品文档请下载)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表达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老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精品文档请下载)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展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根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
《琥珀》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