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塘(柯桥区段)小考
摘 要: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亦是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古时沿海地带的重要屏障。文章就我区境内海塘概况略作介绍,从海塘的历史沿革、塘工修筑技术及主塘、附属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海塘历史;塘修筑之。二十四年(1596),萧山县北海塘塌,协同山会二邑修筑。十四年(1586),知府萧良干主持在白洋龟山之西设闸三洞(山西闸),泄洼地积水,补三江闸之不足。翌年建成,其修《绍兴府志》亦成,安昌市始入方志。“一市之肇兴视乎全邑之水利”。
崇祯年间,修补加固海塘。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府李铎又在闸西添建二洞,仅据《闸务全书》记载:康熙七年至二十九年间(1668—1690),因西江塘决或应宿闸外沙屡涨,“狂流漫漶”而靠山西闸排泄狂澜的就有四次之多,山西闸泽世之功于此可见一斑。上述水利工程使沧海变良田,山阴渐成乐土。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因塘岸颓而加增筑,翌年塘溃,又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至五十六年(1717)重砌并垒石者四十余里。
乾隆四年(1739)修筑旧塘,十六年(1751)官修海塘,塘每隔二十丈置石柱标记。
至清代,开始增筑备塘、坦水、盘头、挑水坝、护塘、排流和消浪等设施,其石砌型制发展到了丁由石塘、鱼鳞石塘、块石塘、石板塘。
民国十年(1921)、十四年(1925)间,气压灌浆(水泥)技术应用于海塘加固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更重视海塘的保护,对海塘进行多次(具体修缮情况无考)修缮。1966年至1995年期间,开始大规模围垦海涂,使海塘大部分成为备塘。
2 塘工修筑技术及主塘
海塘(柯桥区段)从形成到稳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土塘、柴塘到各种形式的石塘,如鱼鳞石塘、丁由石塘、石板塘等。随着修塘塘工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海塘的建设也更为全面,技术更得以不断延续。
柯桥区马鞍镇大鱼山村(南塘头村、汤湾村、通濟村)一带保存有绍兴境内留存的鱼鳞石塘之一,,分布量较小,为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时期修建,属于单盖鱼鳞石塘,是绍兴境内留存的最高等级的海塘形式。
鱼鳞石塘因外形由条石层层叠压,又逐皮鳞次内收,状如鱼鳞而得名。施工程序与条块石塘类似,唯桩基、砌石有较大区别。鱼鳞石塘通常底桩置11路,其中梅花桩7路、马牙桩4路。马牙桩密排成一字形,、;梅花桩布置稍松,前后参差,状如梅花,、长6米之木。、,塘内亦条堆附土止漏。鱼鳞石塘多则18层,视地势高低亦有多寡。现绍兴境内鱼鳞石塘地表可见部分大致为8~9层塘面,马鞍镇姚家埠至南塘头村段附近高差最大,目前可见12层塘面。
普通条块石塘是境内仅次于鱼鳞石塘的海塘形式,主要分布在抗潮防讯的险情次要区域,是绍兴境内主要的石塘形式。普通条块石塘使用长石或块石层层垒叠筑高如石墙,墙的内侧再以厚土附贴。因塘壁直立无倾斜,所以也称“直立条块石塘”。根据塘面形式做法不同,又可分为条块石塘、丁石塘、块石塘三类。普通条块石塘比土塘稳定很多,其防潮能力和经久时间均比土塘高很多,并且取料和修建费用较省。因此,在绍兴境内险情相对次要的区域广泛使用。通常三种普通条块石塘交叉混合使用。
海塘(柯桥区段)小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