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独爱乐不如众爱乐.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独爱乐不如众爱乐
【摘要】交响乐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传统的丰盈。孙国忠先生《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一书的出版,表达了个人直面交响乐传统最真挚的敬意。“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的文字”,简单学术底蕴”和“人文内涵”,目前国内还太缺乏“具有批判意识”的乐评。没有“批”哪里来的“评”?讲真话太难,说真话的人又太少,“中庸之道”的影响根深蒂固,音乐评论不痛不痒。所以,学界还需“新乐评”的出现,突破政治功利、褪去“一味吹捧”、不受金钱左右,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在哪评?孙先生书中收录的文章主要被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人民音乐》《文汇报》等报刊上。目前国内发表音乐评论类文章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音乐评论类文章的发表只能通过报纸、报刊或出版社。音乐评论载体的单一性,不仅使音乐评论发文难、发文周期长、发文少,还一度让“学生党”根本无处可参与音乐评论。庆幸的是,随着现代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还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听歌软件、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给广大网友们创造了便利的音乐评论平台。既可以随时随地在听歌软件上留言自己的听歌感受,也能够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上发表音乐评论文字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音乐评论的载体开始不再单一,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网易云音乐公司与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乐评笔记书《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既是乐评“新载体”的直接产物,也是乐评“新载体”被逐步承认的标志。
二、关于音乐欣赏:有“鉴”才有“赏”
谁来导赏音乐?优秀的音乐评论离不开有品位的音乐欣赏,音乐欣赏需要有见解的音乐评论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孙先生除了在此书中提到了音乐导赏,他还曾出版过《交响音乐鉴赏》一书。除去“音乐学家”和“教授”的称谓,孙先生至今仍保持高涨的热情去到现场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并写下数篇十分精彩的乐评,体现了他真挚的“爱乐”之情。孙先生的老师,谭冰若先生曾开过上千场的音乐欣赏讲座,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社会音乐活动中去。音乐学界的先贤钱仁康先生,曾寫了大量的音乐赏析类文章,激发了无数人对古典音乐的想象。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学院派”音乐工作者把自己的爱乐热情放到分享和推广音乐中,引导了更多的人以科学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才使得更多有深度、有见地、有品位的乐评,以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献出来。
为何欣赏音乐?独爱乐不如众爱乐,孙先生鼓励“‘学院派’的音乐学家在搞好自己的‘主业’(持续进行音乐艺术的深入研究并不断提升研究的学术层次)的同时,还应关注并重视院墙外的社会‘音乐脉动’,为音乐的普及工作做出贡献。”孙先生十分热爱分享和推广音乐(尤其是交响乐),“学院派”的音乐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人开始欣赏音乐。杨民望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编著的《世界名曲欣赏》,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先生的《怎样欣赏音乐》,现在已然成为了交响音乐赏析的必读书目。他们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大众去欣赏音乐,并为音乐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做出贡献。笔者认为,科学的欣赏音乐,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对提升整个国民素养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怎样欣赏音乐欣赏?音乐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听”音乐,不论听音频、听现场。那么是否欣赏音乐单用耳朵听就足够呢

独爱乐不如众爱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妙玉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