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doc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纠纷的产生,尤其是涉及法律层面的纠纷。大学生在使用好网络的同时, 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 培育好自身的法治精神,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 2016 ) 07― 0161 ― 02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 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也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 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实际生活中,“互联网+”在金融与商贸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 尤其是 P2P 网络信贷、互联网银行以及零售、电子商务等方面。“互联网+”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求职带来便捷的同时, 一些法律层面出现的纠纷也随之而来。当大学生面对法律纠纷的时候, 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更少有同学知道如何预防法律纠纷。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精神相对缺乏。什么是法治?英国思想家洛克说: 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 除非法律禁止; 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 除非法律许可。法治, 是给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 是给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权力。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 公民的权利必须保护,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制,与此背离的就不是法治社会。十八大后,国 2 家将“法治”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旨在提升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因此, 大学生们急需提升个人的法治精神, 用法治的思维来解决“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一、重视与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表明, 国家层面上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 但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确是普通百姓的尊法、守法、用法。大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需不断培养个人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权力、权利的确认、界定和保障,对权力、权利的规范、约束,对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制约。近些年,“复旦投毒案”、“北大才子弑母案”、“川师大男生砍杀室友”等校园暴力恶性伤害事件频频发生, 这些案件的发生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薄弱和健全人格的缺失, 学习成绩与法治精神完全不对等。大学生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群体法治精神的高低折射着整体,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无论从个体自身还是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多数大学生只是掌握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 却忽视了对自身法治精神的培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 只有法律知识而忽视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远远达不到法治社会的需求的。法治精神需要法律知识的 3 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精神的孕育,也无法替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中, 亟需改变传统法律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精神的孕育, 全面提高大学生个人的法治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