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那一场中西文化论战.doc1 台湾那一场中西文化论战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在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庞杂思想下相互激荡、此消彼长, 几乎任何思想家都难以超越这些体系, 保持凌空而独立的见解。近现代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 都能从这里找到合理的解释。想要了解近现代中国思想谱系,必须对历次文化论战进行梳理。胡适是这场中西文化之争的重要人物。进入 20 世纪中期的台湾,与有思想争论的任何地方一样,这三种思潮如冤家对头一样依旧争论不休。尤其是西化派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新儒家,之间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以胡适、殷海光、李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继续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主张以斩草除根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坚决的扬弃; 而徐复观、牟宗三等新儒家以及胡秋原等文化保守主义者, 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将民族文化丢掉,主张继承孔孟之道。其实, 从社会目标来看, 西化派与新儒家并无差异, 都是主张民主与科学, 只是路径上不同而已, 之间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种心态, 一个目标”。但西化派很多人误解新儒家的“传统”,认为是利用儒家作为政治控制的模式, 把它与国民党意识形态的“传统”混淆一致, 毫不客气地进行讨伐。尽管中西文化议题已不再新鲜, 但这个困扰几代知识分子的问题仍很棘手。不同主张的知识分子在此纽结上长期抵牾, 使得一场大的争论一触即发,只不过这一次战场转移到了台湾。 2 一场演说引发的争论 1961 年 11月6 日,胡适因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举办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邀请,在会上作了一个不过 25 分钟的英文讲演,题目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胡适在演讲中提到,“我们东方这些老文明中没有多少精神成分”, 主要内容依旧是他的老调重谈, 颂扬西方的现代文明, 以致苛责中国固有文化。胡适否认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 这让文化保守主义者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事实上胡适作为西化派的自由主义旗亏式人物, 与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的矛盾由来已久。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牟宗三等, 坚持在自己的文化上生根立场,一再强调没有中国文化实际也就没有中国人,对文化激进主义和激烈反传统的自由主义抱着猛烈的态度。所以, 在学术上门户之见根深蒂固。而当时的台湾社会,在经济、军事、政治各个方面都依赖于美国,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渐渗透到岛内, 知识阶层开始对思想领域的守旧贫乏不满, 希望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出路。因此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思想激流,主张“除了死心塌地学洋鬼子外,其他一切是不实际的”。胡适这次又大张旗鼓地否认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引发了一场思想的震荡,旋即遭到有“预谋”、有组织的猛烈围攻。东海大学教授徐复观性格激烈偏执,所以刚猛地一马当先。激情相挟之下徐复观先在《民主评论》上发文, 写出谩骂式的《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 以强硬的语气抨击道:“我应当向中国人向东方 3 人宣布出来, 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是中国人的耻辱, 是东方人的耻辱。”斥骂胡适“是一个作自渎行为的最下贱的中国人”。对指着鼻子的公开挑衅, 素来以修养好的胡适始终没有回应, 而其他西化派学者似乎也以保持缄默的居多,这时力挺胡适的李敖出来应战。年轻的李敖是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殷海光的学生, 他那时退伍后从考上的台大历史研究所退学,进入标榜“生活的、文学的、艺术的”《文星》杂志当编辑。《文星》是由萧孟能的文星书店 1957
台湾那一场中西文化论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