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遵义,美在这儿…….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遵义,美在这儿…….doc1 遵义,美在这儿……因遵义会议举世闻名, 因国酒茅台蜚声中外, 遵义, 一直被誉为“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在“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目标的引领下, 近年来, 遵义充分利用“遵义会议”等红色资源, 在全面提升“红色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础上, 依托良好的生态、气候等优势打造“绿色旅游”,依托茅台酒等酱香白酒工业优势打造“白色旅游”, 依托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等优势打造“古色旅游”……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五彩遵义。从革命转折之城, 到开放转型之城, 定调发展新主题, 遵义有信心再创新天地。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五彩新遵义”接待游客 2 亿多人次, 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 1900 亿元,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是“十一五”期末的 倍和 倍。人文之美:红色经典、薪火传承仲夏的贵州遵义,万木葱茏。 7月 21日, 在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的遵义会议会址, 不时有游客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匾额前合影留念。在修葺一新的遵义会议陈列馆内, 不少游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 边看边想。在反映长征历程的大型浮雕前, 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前, 在一件件珍贵的革命遗物前,在一篇篇泛黄的革命文献前,人们驻足沉思。 2 记者了解到,自 2008 年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每年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人数不断上升; 2015 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共接待海内外观众 8 万人次。沿着木质楼梯, 登上那栋历史课本上早就见过的二层小楼, 在一间不足 30 平方米的小房间里, 18 张藤木椅子安静地围着一张赭色长桌,仿佛那场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要会议刚刚结束。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于 1935 年1月 15 日至 17 日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此后, 中国工农红军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先后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在黔北大地播下了革命火种。如今, 在这些令人眩目的“名片”中, 历史文化名城是其中最响亮的一张。当年留下的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成为推动该市建设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强大动力。“对于遵义而言, 传承好红色文化是使命责任, 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是战略选择。”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道。作为红色圣地, 遵义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使命担当, 把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决战脱贫攻坚、发展文化旅游等工作中, 既坚定了人民团结奋斗奔小康的信心决心, 又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为科 3 学发展、同步小康提供了不竭动力。这些年, 遵义斥资 20 多亿元, 开发 13 个红色旅游项目, 打造了“四区一城三镇两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点) ,同时保护开发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红花岗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地等一批红色资源,红色圣地的文化底色更加浓郁。目前,遵义共有国家 3A 级标准以上红色旅游景区 5 个。红色旅游已经成为该市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显示, 2015 年,遵义共接待游客 6200 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 547 亿元, 分别增长 20% 以上, 其中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 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 倍、 1 倍。如果说一支红军的长征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那么另一支文军的长征则在这里开创了求是创新的摇篮。 1940 年初,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 浙江大学师生秉承科教救国和求是创新精神, 随竺可桢校长辗转西迁, 四易校址, 来到遵义市湄潭县办学, 达七年之久。因红军长征与浙大西迁在这里交汇, 所以, 浙大西迁又被誉为“文军西征”。当时, 素有尊师重教文化观念的湄潭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浙江大学的师生们。湄潭县政府将办公用的湄潭文庙让给浙江大学做教导部, 在县城、永兴镇两地, 当地人民把浙江大学相中的房屋都让出来, 以供浙大师生教学和生活之用。湄潭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心, 使西迁至湄潭的浙江大学有了一个安静教学和科研的环境。 4 七年间, 竺可桢, 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等一批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中潜心研究,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还为黔北湄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到西迁至湄潭的浙江大学考察后, 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周刊》上介绍说:“那里的科研氛围浓厚,是中国科学的希望。”他同时还评价“在湄潭的浙江大学是中国的‘东方剑桥’”。中国两院院士中有 52 位院士

遵义,美在这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ady_ing01
  • 文件大小115 KB
  • 时间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