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变肝硬化谁惹祸?
一起发生在八年前的医患纠纷,女患者坚称是医院的诊断和下药出了问题,使她由普通的乙肝患者变成了肝硬化,后佛山两级法院均判其败诉。昨天,这起案件在佛山中院开庭再审。
病人自述:
误服医院药物致生命垂危
1999年12月2日,当时50岁、曾有乙肝病史的张女士在顺德容奇某医院处就诊,被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慢性乙肝”,需住院治疗,并使用了大量的“强的松”激素。
住院二天后,张女士就出现腹泻,不久又出现胃痛、肝腹部不适等症状。她怀疑是服用激素“强的松”引起的不良反应,但根据医生的意见,她只好继续服药。2000年1月6日,张女士的肝功能严重恶化,次日转到了顺德医院。
张女士说,同年2月16日,顺德医院为她做了腹部CT扫描,结论是“肝脏改变。考虑结节性肝硬化、轻度脂肪变性……”主治医生告诉她,原先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有误。3月下旬,顺德医院又对张女士进行会诊,一名传染病学教授告诉张女士,她的肝脏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受损严重,应该是服用了大量激素所致。
张女士还称,她后来又到广州中山三院就诊,主治医生同样认为她的肝硬化是由于服用“强的松”引起的。医院还发现她感染了罕见的念珠菌败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这两种病“强的松”均可能成为诱因。
2004年3月底,由于张女士的病情恶化,胆红素升到600多,出现严重胆酶分离,生命垂危,中山三院的医生在开会后告知其家属,如不做肝脏移植手术,在几天内必死无疑。幸运的是,在3月31日就联系到了肝供体,张女士做完手术后也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医院申辩:
诊疗护理完全符合常规
容奇医院辩称,他们对张女士的诊疗护理完全符合诊疗常规。张女士此前已患有多年的乙肝,肝硬化是慢性乙肝长期发展的结果。
容奇医院还认为她所患的隐球菌脑膜炎等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机制复杂,而且张女士是在出院后三个多月才出现发热等受感染的症状,所以这些疾病与医院的诊治没有直接的关系。
昨天,容奇医院的代理律师程律师在法庭上称,虽然其他医院与他们所作的判断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只是同级医院的个别医生所作出的个人判断,而中山三院作出的判断,则是在距离张女士患病一年零九个月后,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谁都不清楚,因此单凭此认为容奇医院的诊断有误并不妥。
程律师还说,“强的松”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首选药,合理用药时间一个月左右,医院用量合适,不会引起感染。
庭审焦点:
原医疗鉴定没有专家签名
本案中其中一个关键证据就是此案的鉴定结论书。2001年顺德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得出结论认为,(张女士)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发展的结果,与使用激素无直接关系。”
张女士认为,容奇医院诊断其血小板减少症是原发性,而其他医院都诊断其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性,因此她请求重新鉴定。
张女士的丈夫方先生还指出,按法律规定,任何鉴定书都要有鉴定人员的签名,而这份鉴定书只有一个公章,因此不合法。程律师在法庭上则坚称,鉴定结论书的鉴定结果都是真
乙肝变肝硬化 谁惹祸?.docx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