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音乐审美的境界.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音乐审美的境界
音乐审美要求的不仅仅是对音乐表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心”的理解,无论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只有“心动”才能达到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音乐的奇幻魅力下为音乐审美的境界
音乐审美要求的不仅仅是对音乐表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心”的理解,无论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只有“心动”才能达到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音乐的奇幻魅力下为之倾倒。达尔文说过“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苏轼的《琴诗》说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指出了究竟需要哪些因素才能使自然音响构成人们称其谓“音乐”的美学问题。中国古代文人论述中“音乐”,并非今天普通人所理解的“音乐”。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乐”是一个由自然之声到人化心声递进过程中的最后凝结体:即自然形式(声),审美形式(音),哲理形式(乐)。《乐记》中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记》把声、音、乐三者做出明确划分。“声”是自然形式,风吹草动皆出“声”,“声”充当了情的表现形式,并经过艺术加工成为有规律的序列后,称为“音”,当“音”被赋予人文精神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后,才可称为“乐”。它将自然物体的振动和人文创造的声音,划出了一道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界限。
音乐的美由人而定,人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当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音响、旋律、节奏)刺激于人的感官时,引起相应分析器的反射,形成信息传入大脑。这时,人对事物只是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和感觉。此时,人对音乐美的认识是肤浅的、表层的。我们用情感可以体会出音乐的悲伤、愉快等情绪,以感觉可以听出音响的强弱、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以及和声的浓与淡等,这是传递音乐美的基础,对音乐美的把握,应该有更深的一个境界。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象》)心之动则生情,情为乐之本,但情不等于乐,情外化为声,成为“乐象”,才构成音乐。《乐记》里说道:“凡音者,生于心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所谓的“乐”,“乐者,德之华也。”“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对音乐性质以及其审美功能的基本解释。在欣赏音乐活动中,由于欣赏者在知识结构和文化层次上的差异,因而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各种心态,欣赏音乐,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高层次艺术活动,对美的音乐的理解不应是局部的、片面的。在古代文人中,缺少了主流文化、单纯具有音响甚至仅仅关注于音响之丽的靡靡之音,是不能称为“音乐”的。因而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古代的音乐、现代的音乐用喜欢或不喜欢,好听或不好听来区别。
那么如此美妙的音乐究竟从何而来?来自乐器还是来自手指?苏轼在诗中做了明确的回答,音乐既不是来自手指,也不是来自琴弦,而是来自演奏者的心,“十指连心”。“心”的颤动,牵动着手的运动,从而颤动了琴弦,引发出音乐。什么是“心”的颤动?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人体是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从

音乐审美的境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司棋夸克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