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考考你的古诗鉴赏水平.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考考你的古诗鉴赏水平
王 霙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考考你的古诗鉴赏水平
王 霙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奋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古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古代诗歌鉴赏也成为了高考的必考题型。作为高中生,了解、学习进而鉴赏一首诗歌,需要从哪些角度进行呢?怎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歌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检测一下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能够迅速抓住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吗?

阅读任何一首有文字难度的诗歌。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可能会对具体诗句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阅读答题的困难往往是:1 对诗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不理解;2 对古代文言字词不熟悉;3 对诗人的身世、诗歌的写作背景不了解;4 对诗歌中的一些有特殊含义的事物(如典故、古代诗歌意象等)不明白;5 曲解诗句;6 未耐心、仔细揣摩诗句等。这些因素都会妨碍同学们对一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的理解。
但有些文学素养好的同学却可以通过:1 对作品注解仔细阅读;2 平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3 平时对主要诗人的身世、背景有了解;4 对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5 紧紧抓住诗句本身。不做无关联想;6 耐心仔细地阅读诗歌来顺利克服这些阅读障碍等,在阅读一、二遍后迅速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整理出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
[例题1]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 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 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 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案]B、D。
[解析]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关键词句“迥”“高”“围”等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境。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采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

考考你的古诗鉴赏水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