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字是工具还是玩具?
沈洪溥
风传一时的GDP调整消息终于得到了官方正式确认。根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数据,,经调整后的增量部分竟占到了2乏更多的意义。
记得还是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罗斯基(Tomas G. Rawski)曾先后发表了《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以及《中国的GDP统计:该被警告吗?》两份文章,从中国当时能源消耗的萎缩、物流的下降、主要工业品的缓慢增长和农业的迟滞等因素入手,几乎是全方位地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示了质疑,并责问中国为什么用书面统计来造假(why China cooks the books?)。他当时指出,“在并不改变GDP构成的情况下”,“1997―%%的官方数字更为合理的推算,而且,%是一个上限……”罗斯基的文章发表后一年多,才引起广泛注意。英国《经济学家》和美国《商业周刊》也将其论据用做怀疑中国增长真实性的主要证据。今天回想起来,当时国内组织针对“唱衰中国”的理论反击可称有条不紊,从大到小的经济学家无不出来现身说法,流行的举证比如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等,总而言之,异口同声指责罗斯基的逻辑错误、数据错误、理解错误、观念错误……不一而足,从当时看,一哄而上之下算是在国内范围内取得了压倒性的成功。
2002年的解释言犹在耳,然而,时间仅过了几个月时间,2003年开始,媒、电、油、运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告急。能源紧张、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全部的精力都被火爆的经济牵着鼻子走。随着2004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增长达到两位数,各路专家探讨的是如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时髦话题,全然忘记了自己对中国经济刚刚下过的断语。
20世纪90年代末的数据问题随着2003-2004年的快速增长被掩盖了下来,没有人再去指责90年代的数据不真实,因为即便那时的数据绝对值有纰漏,但与今天的经济状况比,确实也能反映出当时处在经济的调整期,这就是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
这就是说,即便掺水,按照一个具有一致性的方法掺水,得到的结果序列都是有参考价值的。就这层意义而言,今天的GDP数据调整起到了提供更新的参考意义的作用没有?很显然,2004年的新数据不能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原来的数据就已经显示,2004年的数据要比2003年高很多,今天告诉大家比预计的还要高,这对于刻画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并无更多帮助,在2005年的数据出台之前,一个更高的2004年历史数据并无实质意义。
从结构来看,GDP调整后的各省盘子仍显现人所共知的苦乐不均状况,东中西不同经济板块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为第三产业在沿海地区大量地被“挖掘”出来而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并非新的发现。
所以,这次的GDP数据调整,除了给者提供了炒作素材,给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应负担更多责任的依据之外,别无他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统计数据
在很多人眼中,在抱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时候,也愿意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作是自己的幸福指数,这实在是没有必要。
从一段时期看,我国人均GDP指标可能会长期位于世界后列,因此绝对量上
统计数字是工具还是玩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