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doc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这一学期, 学校领导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请我校的王嘉鹏老师为我们大家进行了一次有关中日文化、教育方面比较的讲座。听完这次讲座我受益匪浅, 下来以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有关中日教育比较方面的资料, 现将我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一点浅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作为国民教育的对比, 大概可以分为体制、内容、目的以及对象等几个方面,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对其理解和实践都各不相同, 因此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分别。比如同样被认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 在这方面的差别就相当明显。甚至可以说, 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 正是导致两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直接地说, 日本之所以总是能比中国先一步实现国力的腾飞,不论是明治时代还是二战之后,其教育优势的作用最不容忽视。那么, 中日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很简单。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 187 4 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 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也常常拿着书看, 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 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国家的经验相比, 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类似的观感, 其他明治时代来日的外国人也曾有过。事实上, 在此前的 1872 年,日本就开始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同时期的中国是何种状况呢?康有为估计, 清末的童生大约为 300 万人, 加上比此要少的秀才以上士人, 则中国受过正规教育的文化阶层在四亿以上的总人口中,仍只能占据极少数。中国民众的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而日本即使贩夫走卒, 也能够识字读书。以此来看, 以国民当时的普遍文化水准比较, 中国整体上不如日本。一种观点认为,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 是由于”后发优势”, 这个”后发”相对中不如中国, 所以能更加轻易摆脱过去的负担。但日本国民总体教育水准的高于中国,无疑是针对上述说法的一个极好质疑。日本的文化水准优势, 还体现在”兰学”的盛行。以西方科技文化为内容的兰学, 在江户时代也一直蓬勃发展。兰学学者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收入也较高。另一方面, 日本学者依田熹家在《日本的近代化: 与中国的比较》中提到中国冯桂芬写于 1860 年的《采西学议》。冯桂芬称”习于夷者曰通事”,”皆市井佻达游闲, 不齿乡里...... 其质鲁, 其识浅, 其心术又鄙...... ”依田宪家指出, 中国的懂得西洋事物者与日本的同类人地位差别非常之大。这也正是魏源的《海国图制》在日本比在中国产生更大的轰动和影响的原因。(反驳所谓日本”后发”的又一个论据, 《海国图制》在具有兰学基础的日本找到了它的大批读者, 而在中国, 魏源只能慨叹自己过于超前。)为何会有如此差距?依田熹家认为, 根源是中国有科举制,而日本没有。科举制的内涵是什么?在于”学而优则仕”, 教育和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切身利益追求紧密相连。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 八股取士,更是将”学问”与仕途的关联标准化、制度化。这种功利目的极强的心态,是中国教育理念至今依旧的重大问题。著名的广告片《知识改变命运》,实际上继续宣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03 KB
  • 时间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