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象”的魅力
陵水县陵水中学 王红霞
【内容摘要】想象是一种潜能,需要激发,需要培养。有了想象,才能透过语言看到生活,才能获得审美,和作者心灵沟通。有了想象,才可以超越常规,冲破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情景那么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答复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翻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觉察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
3
“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和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学生们进入到月光覆盖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激活想象,人文共鸣
文本的作者和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考虑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间隔 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老师穿针引线,激活学生想象才能,让学生走近作者,和文本对话,从而到达心灵上的沟通,产生共鸣。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5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发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答复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这些生活琐事的回忆,展现的是夫妻恩爱生活的画面,是作者对亡妻的眷恋。作者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那么,假设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主旨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我问学生:诗句为我们描绘了那些画面?学生抓住意象,发挥想象,不难把握诗句中呈现的两个镜头:
“想象”的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