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和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
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编写的
认识、理念、原则、特点
整理课件
一、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体系的认识
对一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的技术的应用。
专业课程可能早已出现,但初期主要是应用性的,在科研或高等专业教育中。
中小学开设普及性课程,需要基本理论相对稳定,技术发展应用广泛,其发展由理论可推演估测。形成理论核心和技术核心。
整理课件
20世纪80年代初,受到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的影响,全国24 所中学作为实验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实验工作. 内容主要是集中在BASIC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
随着实验的进展,许多学校跟随该实验,开设了计算机课,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包括一些重点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上、中期发展十分迅速。
整理课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的研究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人们开始强调电脑的工具性的作用。随后在我国中小学中也就出现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计算机课程和以文字编辑图像处理为主的工具性计算机课程,两种理念和内容的课程设置。
整理课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更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主张为计算机课程重新定位,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主张统一更改课程名称。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着手以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为核心设置国家课程。
整理课件
目前,结合新课程改革,我国中小
学信息技术课程被确定为国家课程。
在高中阶段纳入技术课程中开设;
小学和初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
整理课件
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单独开课,而且可以单独安排课时;另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部分原则上不允许编写教材,信息技术可以编写教材。
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应以活动为主线,以活动贯穿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有关能力,适度淡化学科体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整理课件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整理课件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3月颁布)”对信息素养的界定
信息素养的构成:
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
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人文修养
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整理课件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整理课件
2)国外关于“信息素养”的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和研究团体,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界定。
整理课件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的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在如何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整理课件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整理课件
1992年Doyle在写给“全美信息素养论坛”的总结性报告中给出的定义,在其后来的著作《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
能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
能识别信息需求。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问题。
能确定潜在的信息来源。
能形成成功的(信息)查询策略。
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技术访问信息源
能评估信息。
能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组织信息。
能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能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整理课件
美国南部学校协会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查找、评估和使用信息并进而成为一名独立的终生学习者的能力”。
美国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协会和教育通讯与教育技术协会在1998年的《信息的力量:建设学习伙伴 》中提出了未来20年美国中小学学生所需的信息素养。
整理课件
1.信息素养
标准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并按要求评价信
《信息技术》教材编写说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