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指标及微生物检验
第1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我国旧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是1985年颁布实施的GB5749-85,标准检验方法为GB5750-85。该标准与国外的饮用水标准相比,主要差别在于微生物指标项目少,缺无需确证试验
操作简单,对试验条件和人员要求低
缺点:
检测成本高
第9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总大肠菌群三种方法的比较
多管发酵法
滤膜法
酶底物法
时间
24-72h
24-48h
24-28h
验证试验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步骤
较繁
较简便
简便
特殊设备
显微镜
显微镜、过滤设备
压膜机
价格
低
低
较高
第10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三、耐热大肠菌群(埃希氏菌属、耐热克雷伯氏菌)
检测方法:多管发酵法、滤膜法
修订前
修订后
原理:用提高培养温度的方法将自然环境中的大肠菌群与粪便中大肠菌群区分开,℃仍能生长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
定义:用提高培养温度的方法将自然环境中的大肠菌群与粪便中大肠菌群区分开,℃仍能生长的大肠菌群,称为耐热大肠菌群。
第11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四、大肠埃希氏菌
检测方法:多管发酵法、滤膜法、酶底物法
大肠埃希氏菌多管发酵法定义:大肠埃希氏菌是指多管发酵法总大肠菌群阳性,℃培养24h产生β-葡萄糖酫酸酶,分解荧光底物释放出荧光产物,使培养基在紫外光下产生特征性荧光的细菌,以此来检测水中大肠埃希氏菌的方法。
培养基:EC-MUG(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酫酸苷)。
培养条件:±℃ 培养24±2h。紫外灯:波长366nm,功率6W
大肠杆菌能产生β-葡萄糖酫酸酶分解MUG,菌落在366nm紫外光下产生蓝色荧光
滤膜法定义:用滤膜法检测水样后,将总大肠菌群阳性的滤膜 在含有荧光底物的培养基上培养,能产生β-葡萄糖酫酸酶分解荧光底物释放出荧光产物,使菌落能够在紫外光下产生特征性荧光,以此来检测水中大肠埃希氏菌的方法。
培养基:NA-MUG
培养条件:36±1℃ 培养4h
紫外灯:波长366nm,功率6W
第12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酶底物法定义:在选择培养基上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分解色原底物释放出色原体使培养基呈现颜色变化,并能产生β-葡萄糖酫酸酶分解荧光底物释放出荧光产物,使菌落能够在紫外光下产生特征性荧光,以此技术来检测大肠埃希氏菌的方法为大肠埃希氏菌酶底物法。
培养基:ONPG-MUG
结果判定:水样变黄色同时在366nm的紫外光下产生蓝色荧光为阳性。水样未变黄色而有蓝色荧光产生不能判定为阳性。
第13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五、贾第鞭毛虫子和隐孢子虫
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是一类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肠道原虫,可致人兽共患病。患此病的人和动物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的卵(孢)囊污染环境,在地面水和防护差的地下水及处理不良的自来水中都可检出卵(孢)囊。随着社会发展,优质供水势在必行。对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加以限制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新标准中增加了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检测方法。
第14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Cryptosporidium 隐孢子虫
特点:单一细胞原生动物,约3-7m 。有微小隐孢子虫、 鼠隐孢子虫和贝氏隐孢子虫三种,寄生于人、牛等体内的主要为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
宿主:人类、鸟类、鼠类、爬行类、鱼类
感染源: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被感染的动物体肠道内,卵囊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易感人群:免疫缺陷者(如爱滋患者)、儿童、老人、医务人员等
传播方式:以粪-口,手-口途径为主,污染的水源和空气均可传播。
第15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Cryptosporidium 隐孢子虫生活周期
子孢子
滋养体
Ⅰ型裂殖体
裂殖子
Ⅱ型裂殖体
雌、雄配子体
合子
成熟卵囊
裂殖子
第16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Cryptosporidium 隐孢子虫(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
第17页,共4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特点:单一细胞原生动物,大小约10-15m,含4对鞭毛和双核。人、动物共染。寄生人体内为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在不同温度和纬度地区均能发现该病;发达国家感染率为2-5%;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可高达到20-30%。 可引起急慢性腹泻、肠吸收紊乱及延缓儿童的生长发育。
传染源:被孢囊污染的水和食物;往往一人带孢囊全家感
微生物指标及微生物检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