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新课标
第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
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
第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民主理念
——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指导思想
第18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专制制度仍旧根深蒂固
第19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愚昧 迷信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第20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第2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做动作)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
第2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称京师大学堂。但旧时的北大实质上是一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是看他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而是看他在政府中的官阶。教师在这里也多是敷衍塞责,上课时只顾自己读讲义,而不管学生听与不听;考试时把题目和范围都告诉学生,以避免学生怀恨以及顾全自己的饭碗。
第23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蔡元培到校后,在就任的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
第24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为了塑造新北大,蔡元培不辞辛苦地聘请众多学术精英来北大任教。例如在聘请陈独秀主持北大文科时,就曾多次拜访陈独秀,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睡觉醒来。
第25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当时有人攻击北大教师胡适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要求北大校长蔡元培予以裁断。
蔡元培说:“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
第26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请思考: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思想自由”: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
“兼容并包”: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第27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蔡元培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胡适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陈独秀
哲人已逝,精神永存
第28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蔡元培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胡适转述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话
第29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本社同人……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敬告青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第30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二、高扬民主科学大旗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第3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
新文化运动新课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