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一级要素
二级要素
方针与原则
事故预防
危险分析、 资源分析、法规要求
准备程序
机构和职责;应急资源;培训、训练与演练;互助协议
评估
目的:
—— 对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的监测
考虑因素:建立对事故现场及场外进行监测和评估程序
—— 确定事态监测与评估的职责;
——监测仪器设备及监测方法;
—— 实验室化验、监测点的设置及监测方法;
—— 监测报告程序。
事故现场常规监测活动:
——事故影响边界、气象条件、对食物、饮用水卫生以及水体、土壤、农作物等的污染、可能的二次反应有害物、爆炸危险性及损毁建筑物垮塌危险性、污染物滞留带
警戒和治安
目的: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
保障救援队伍、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
执行指挥机构的命令、协助事故调查
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传达紧急信息
考虑因素:
交通和人员管制
通讯联络
警戒人员的防护安全
人群疏散和安置
目的:
—— 当事态可能进一步扩大时,减少人员伤亡
考虑因素:
规定启动疏散的条件、疏散区域、路线、运输工具、避难所等;
人群数量、所需时间及可利用的时间、风向等环境;
特殊人群(老弱病残)的疏散
临时生活安置
——保障必要的水、电、卫生的等基本条件
医疗与卫生
目的:
—— 便于对受伤人员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合理转送医院
考虑因素:为现场急救、伤员运送、治疗及健康监测进行的安排
—— 急救中心、救护车和现场急救人员的数量
—— 医院的数量、分布、可用床位、治疗能力
—— 抢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解毒药品等的供应和来源
—— 医疗人员的培训:了解灾害类型和处置方法等
公共关系
目的:
—— 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控制谣言,避免公众的猜疑和不满,指导群众防护。
考虑因素:
明确信息发布的审核和批准程序
指定新闻发言人
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公众咨询、接待、安抚受害者家属作出安排。
应急人员的安全
目的:
——防治抢险救灾过程中伤及应急人员
考虑因素:
应急人员的预防措施
个体防护等级
现场监测
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应急人员撤离救援的条件和程序
消防和抢险
目的:
—— 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故蔓延和扩大,营救受伤人员
考虑因素:
消防和抢险工作的组织程序
相关消防设施、器材和物资
人员培训
现场指挥和行动方案要点
泄漏物的控制
目的:
——消除泄漏危险物质和消防废液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
考虑因素:
— 可用的收容设备(池、泵、吸附材料等)
— 洗消设备及物资
—洗消物资供应企业的供应情况和通信名录
决定终止应急的负责机构和决策人;
防止误入事故现场的措施;
宣布应急取消的程序;
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
应急响应的调查、记录、评估方法。
现场恢复
应急预案的更新和维护的职责分工
定期更新和修订应急预案的方法、程序;
——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管理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成立编制小组
收集相关资料
危险源和风险分析
应急能力评估
应急预案编制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企业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
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辨识危险源并评价风险
评价能力与资源
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应急职责
编制各类应急预案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收集资料并评价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企业内部:
— 安全、管理、 操作和生产、 保卫、 工程、 技术
服务、 维修保养、医疗、环境、人事
—— 考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厂外近邻的参与
⑴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⑵ 企业以往的安全记录、事故情况;
⑶ 国内外同类企业事故资料;
⑷ 地理、环境、气象资料;
⑸ 相关企业的应急预案等
3. 2 . 3 资料收集和分析
收集资料
事故类型
影响因素、事故机制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事故的严重度
风险值确定
风险分级
制定应急预案
落实减少或防范风险的措施
危险辨识
风险评价
风险控制
监
测
审
查
. 4 开展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 5 确定应急人员和职责
按两级指挥设置
管理部门及职能部门日常应急管理职责
专业救援队伍
现场应急行动小组
下属作业单位
评估应急反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