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
第一节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传统形态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含义
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的解释,人类中心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
英国学者佩珀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这样一种世界观:其一,它把人置于所有造物的中心,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它把人视为所有价值的源泉(是人把价值赋予了大自然的其他部分),因为价值概念本身就是人创造的。
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阿姆斯特朗和玻兹勒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断言,伦理原则只适用于人类,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人类对非人类实体的关怀仅限于那些对人有价值的部分。
我国学者余谋昌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表现形态
1. 自然目的论
其核心观念是: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这种观点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2. 神学目的论
在基督教看来,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在上帝的所有造物中,只有人是按照上帝自身的形象创造的,只有人才具有灵魂,他是唯一有希望获得上帝拯救的存在物。《圣经·创世纪》宣称,在上帝所创造的所有存在物中,他最喜欢人类;他希望人类“生养众多,满遍地面”;“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球,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上帝在用洪水毁灭地球前曾对挪亚家族许诺说: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是用来供你驱使为你服务的,我已把它们赐予你。根据创世纪的这种观点,人是大自然的主人,而非其成员,他明显的高于其他生命形式;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创造来为人类服务的,它们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因此,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代表人物是笛卡尔。在他看来,人是一种比动物和植物更高级的存在物,因为人不仅具有躯体,还拥有不朽的灵魂或心灵,而动物和植物只具有躯体。由于动物没有心灵,不会说话,因而充其量只是一架自动机。作为纯粹的物质,动物只具有物质的属性:广延、体积、重量、形状等。它与无生命的客体并无区别。植物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随意对待它们。
古希腊哲人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正是人的理性使他高出于其他存在物。因此,人应当用理性来控制人的情欲,过一种真正符合人的本性(理性)的生活。
康德是这种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对理性存在物来说,理性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它是一个自在地值得人们追求的目标;对所有的理性存在物来说,理性都是相同的,因而所有的理性存在物追求的都是一个共同的目标:理智世界。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员,因而只有人(因拥有理性)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直接影响理智世界的实现,因而把它们仅仅当作工具来使用是恰当的。康德明确宣称:“就动物而言,我们不负有任何直接的义务。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仅仅是实现一个目的的工具。这个目的就是人。”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的生态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虽然不能为当代的生态危机负全部的责任,但是,人类中心主义所包含的下属几种观念确实为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提供了辩护。
1. 机械自然观
把自然理解为一部没有生命的僵死的机器,可以任人拆卸和组装。古代文明都把自然理解为一个机体。这种机体隐喻曾是约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的一种重要力量。
2. 原子主义方法论
只看到人类的相对独立性,而看不到人类对自然的终极意义上的依赖性。认为人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认识不到人对自然的伤害同时也是对人自己的伤害。
把人视为完全独立于自然的绝对主体,把自然理解为绝对被动的纯粹客体,认识不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自然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生养母体的审美意义。
4. 人类主宰论
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理解为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把人之外的自然物都视为需要人去加以征服和控制的、需要向人臣服的异己的存在。
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念
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包含着许多消极的因素,但在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看来,只要我们正视并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不合理的方面,那么,人类中心主义就仍然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观念。这就是与古典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念是:
第一,人由于具有理性,因而自在地就是一种目的。人的理性给了他一种特权,使得他可以把其他非理性的存在物当作工具来使用。
第二,非人类存
第3章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