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新.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樊贤美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3 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三维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 考虑: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小结:假设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绝望   了.
齐读诗歌
板块四:拓展延伸 (7分钟)
1。感悟《咏华山》写法
【学习单1】
(1)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描绘周围的景物.
(3)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4)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
(5)结尾出现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
1 出示学习文包诗《咏华山》,阅读,感悟写作方法。
2 任务驱动
结合插图,仿照例文,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
3 尝试写作。
作业
设计
必做题:1.完成《补充习题》二1、三1。
、阅读贾岛的诗
选做题:读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和贾岛的诗比较.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方案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
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所见》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难点:通过诗歌的本身来感受诗歌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教学
资源
相关资料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和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根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预习
设计

2。朗读诗歌,理解“振、林樾、意欲、立”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初步感受想象《所见》描绘的景象.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和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预设:5分钟) 1。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首《所见》。
.
(看见)
所看见的东西.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预设:15分钟)
●预习作业1
学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3。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keck
  • 文件大小62 KB
  • 时间202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