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语文学科教案 如皋市实验初中 沈静静
2
教学内容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才能,形成班展示】
活动五:学生搜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或是咏月)的诗文,在全班交流
【活动步骤:组内交流→朗读展示→点评】
知识梳理:
一、《十五夜望月》1. 王建(约2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建诗集》。
2.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
七年级(上) 语文学科教案 如皋市实验初中 沈静静
5
“冷露无声湿了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二、《水调歌头》 1.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土,眉州眉山人。、词、文均有很深造诣的全能文学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诵读全诗,感知内容。 借助多媒体授播放动画《水调歌头》,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 语文学科教案 如皋市实验初中 沈静静
5
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全文。
弄清:(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离别时圆呢?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光。
4.考虑。 (1)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了自然、社会相结合的特点。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用圆月来衬托别离.
七年级(上) 语文学科教案 如皋市实验初中 沈静静
6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4)词中哪些语句是联想,哪些是想象?注意两者的区别.
5.小结 《十五夜望月》在唐代咏中秋诗篇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水调歌头》,怅恨和亲人久别,而又无可奈何,于是自叹自哀,得出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的结论,最终以积极的心态战胜了。“遁世”的念头,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我的思念是圆的》
1。 艾青(1910-—1996),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
七年级(上) 语文学科教案 如皋市实验初中 沈静静
7
—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等,对四十年代诗坛有极大的影响,曾被文学史家称为“艾青时代”,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 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初步体会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大家加以评点。
(1)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