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农业区位论
(一) 背景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 ünen,1783-1850)首先提出,他的学说又称杜能农业区位论。他根据在德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人文地理农业区位论
(一) 背景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 ünen,1783-1850)首先提出,他的学说又称杜能农业区位论。他根据在德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
图 杜能
1.假定条件:“孤立原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二) 理论前提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三)孤立国的农业布局
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笨重而体积大因而相对于其价格而言运费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形态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农业组织形式即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S)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S = P – (E+T)
城市
自由农作圈
轮作农业圈
谷草农作圈(轮作休闲圈)
三圃式农作圈
畜牧圈
林业圈
杜能圈
自由农作圈
地租高,必须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耕作方式
获取肥料方便,地力不会下降
商品农产品以新鲜蔬菜与鲜牛奶为主
轮作农业圈
以谷物生产为主,也有相当畜产品
相对于价格,其重量和体积较小,装卸方便,不宜腐败变质
牲畜可以赶入城市
获得粪肥困难,农产品为耗肥较少的
六年轮作制
地租较高,要求经营较集约,基本无休耕地
谷草农作圈
向城市提供谷物和畜产品,后者占有突出地位
距市场较远,产品上市运费较多
不能从城市获得肥料
地租较低,可粗放经营
普遍采用七区轮作制,其中一区休耕
三圃式农作圈
此为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农作制度
向城市提供的商品为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运费很高,但地租很低
采用极粗放的经营方式仍能获利
谷物——牧草——休耕
(四)意义
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
首次确立了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对于区位论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
杜能对生产布局的理论贡献
杜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为以后布局学者广泛运用
杜能从级差地租出发,论述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合理地区差别,并引伸出各种农作物的最优区位。该研究方法不但被广泛用于农业,而且用于工业和地区布局的研究
杜能从级差地租出发,得出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应配置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经营方式的结论,并指出随着对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大,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由集约到粗放。由于级差地租总是存在,因此,上述演变方式至今仍然以某种改变的形态存在着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所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分布的吸引作用
区位因素: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
工业区位论
研究内容:
在一片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
人文地理农业区位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