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良心
良心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
“天理良心”、“良心发现”、“丧尽天良”。
“做人要讲良心啊。”
“这个孩子真有良心啊。”
“这个人良心被狗吃了。”
这是伦理学中所讲的良心吗?
第一节 良心的本质
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洛克说:“良心是写在心上的法规”。
西塞罗说: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良心时时刻刻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良心是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中国古代人非常强调的“慎独”,就是讲良心对人的监督作用。
“慎独”的作用
大多数人可以“慎众”,在众人前中规中矩。
所谓“慎独”,就是说,即使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增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由于最隐蔽的地方也最能看见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也能显示出人的灵魂,所以,当君子单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诗经·大雅·抑》中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是说看看你一个人独处屋中时,即使房门紧闭,你也仍然要提防 “屋漏”。
屋漏在古代是指室内西北角北墙上的小窗,人在此处独处时没有别人监督,但古人认为上天“天眼”会透过小窗监视。
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萤火赋》中有这样一句话:“入暗室而不欺”,意思是进入别人看不见的房间里,也决不做亏心之事。
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管,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做‘慎独’。”
良心大姐”偿还30年前“良心债”
3月16日,《扬州晚报》刊登了一则人物水彩画寻人启事,画上是一位中年大姐。这位大姐前不久将30年前欠下医院的“良心债”主动还给了医院,这成为当地市民热议的话题,扬州人还称赞她为“良心大姐”。
2011年3月3日下午4时许,一位本地中年女子来到医院工会办公室,递给工作人员一个信封说:“我小时候父亲带我到苏北医院看病,病治好了却差点钱,父亲带着我悄然离开了医院。最近父亲才对我说出这件事,他的良心一直为此不安。”女子不肯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告辞前还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请你们谅解我。”
医院工会干事沈署名为‘良心大姐’”。
这起码是30多年前的事了,医院的账目上也找不到了。30多年前,阑尾炎手术也不过18元,这位大姐竟还了2000元!
德国人的“慎独”精神
按照德国法规,每采伐一棵大树,必须在原地种植一株树苗。即使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令人称奇的是,尽管没人守卫森林,德国民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来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树种幼苗……足见德国的民众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慎独”精神。
第三、良心有助于规范道德行为。
良心有助于对道德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扬善抑恶,规范道德行为。
良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评价。
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范美忠事件
事件:汶川地震发生时,身为教师的范美忠第一个跑出教室到操场。事后,范美忠网上发帖声称生死抉择之间,除了女儿,哪怕亲生母亲也不会救,被网友称为“范跑跑”。
评论与反思
评论:厚颜无耻。范跑跑在地震后成了名人,到处宣讲那套无耻的理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质疑厚颜无耻的范跑跑是如何混进教师队伍的。对这样的跳梁小丑,国人还让其上电视辩论,结果还胜出,实在可叹、可悲!
反思:是谁让无耻大行于道?
评价
良心并不是支配社会生活的唯一权威。
忠孝不能两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追求道德良心与追求财富、权力、美色的矛盾。
案例讨论
1993年3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一幅照片《饥饿的小女孩》: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
1994年4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道德的拷问和良心的谴责
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同情的同时,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
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
事实上,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一棵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
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卡特自杀身亡。留下的一张纸条上写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上海 “机场刺母案”
因为多次向母亲索钱无果,一名患有
第八章良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