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到永远------ 海尔企业文化◎ 2004 年,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 100 个品牌》中, 中国海尔是中国企业中唯一入选的,排在第 95 位,实现中国品牌零的突破。海尔创造了奇迹! ◎总裁张瑞敏在扩大规模和兼并其他企业时提到过:“一般兼并企业第一个去的部门都是财务,我们去的第一个部门是企业文化中心。”◎他还有这样几句很能代表海尔精神的名言:“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每天要比昨天做得更好”、“只有疲软的产品,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淡季思想, 没有淡季市场”、“我的最终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正是在这些伟大宣言的激励和感召下, 海尔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果说产品竞争创造着人类越来越丰富和完美的物质生活的话, 那么, 企业文化的竞争则将造就一代新人, 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无疑,海尔集团在这方面领先了一步。第1 节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十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品牌。 1984 年在张瑞敏总裁提出的创海尔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企业从一个亏空 147 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产品包括 58 大门类 9200 多个品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二十年来, 海尔集团已发展成为 2004 年全球营业额 1000 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目前,企业海外经销网点已达 万个,产品批量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企业传奇:砸出来的名牌 1984 年,海尔的前身:青岛市东风电机厂已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有 800 多名员工, 其中只有一名中专生, 生产电动葫芦等小的机电产品。这一年, 虽然接连换了 3 任厂长, 企业仍每况愈下, 直至亏损 147 万元, 资不抵债。工人拿不到工资, 人心涣散。到年底, 上级主管部门派当时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当时 35 岁的张瑞敏来任厂长。到厂不久, 张瑞敏从一封用户来信中发现, 近期生产的冰箱存在质量问题,经检查,仓库里这样的冰箱还有 76 台。张瑞敏召集全体员工查看这 76 台冰箱,确认了各台的生产人员后,提来一把重磅大锤,要求谁生产的谁来砸。员工们流着泪把 76 台冰箱砸掉了,张瑞敏和总工程师杨绵绵却承担责任,扣了自己的工资。这一砸, 砸醒的是海尔的所有员工; 这一砸, 砸出的是海尔全新的理念。这一天, 张瑞敏提出一个观念: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在员工当中,不生产合格产品就是不合格员工的观念一下子树立起来。张瑞敏和领导一班人从这次的事件中认识到, 企业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受着这个企业的群体意识的影响。从那时起, 张瑞敏和各领导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提炼和归纳涉及生产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的新思想、新理念, 并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 帮助员工克服旧观念, 养成新作风。同时还积极学习欧美跨国公司及日本大企业经营管理科学, 使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本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建立了既有世界最新管理理念、又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的海尔企业文化体系。伴随着这种良好企业氛围的是海尔集团惊人的发展速度: 199 6 年,集团获美国优质科学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家电企业, 总裁张瑞敏也因此获得了“五星钻石个人终身荣誉奖”。海尔较早地发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较早地认识到这是一处可大力开采的“富矿”, 一笔有无限活力的资源。 10 多年来, 海尔把企业文化建设成了与企业高科技发展并存的软件工程。 2000 年5月 16 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成立 78 年以来首次带着自己的文化与中国企业进行交流。这家驰名世界的跨国公司的参事薄信兴听了关于海尔文化的介绍,参观了海尔空调器厂,大为震惊,他说:“在海尔, 我看到了 30 年前松下腾飞的情景。在海尔这样好的企业里介绍松下文化, 我感到紧张和信心不足, 我们得加油干, 不然就赶不上海尔了。”集团总裁张瑞敏把海尔的企业文化看作是海尔的无形资产, 是具有海尔特色的意识形态。海尔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理念和具体体现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十分和谐地贯彻到海尔集团各个分机构和各个实业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运作、反馈、提高,再运作、再反馈、再提高。 10 多年,得以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思路、办法。目前,海尔人正在以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来指导着企业的发展, 他那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使海尔不断成长壮大, 从小厂到集团, 从小品牌到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正在演绎着一个企业传奇。二、灵魂人物:永远追求创新的张瑞敏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194 9 年1 月生于青岛。“文革”中
真诚到永远海尔企业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