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诗词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登上破山,,向山中丛林和佛寺洒下晨光。竹林里的一条小淼激荡,将吴楚分为东南两域,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管白天还是夜晚.
2.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和万里乡关之思。
3.末联仍写登楼时所感,由个人命运想到国家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
字,具有非常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讽喻诗。诗歌一开头四句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说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
季节。,然后作者又描绘了更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化地提醒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困难生活,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在诗的结尾处, 诗人
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和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和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发内心的同情之意。
名句赏析: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描写青壮年们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的场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意思是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了抢收麦子而顾不得烈日的烘烤了,写出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huīzhì醉里挑灯看剑,,。
马作的卢飞快,,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八百里炙:指烤牛肉. 作:如. 的卢:骏马名。
主题内容:这首词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阔场面。 “醉里挑灯看剑”
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 “八百里分
七下诗词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