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翘传》的灵肉二元论.doc《金云翘传》的灵肉二元论一、引言《金云翘传》是明末清初的章回小说,描写一个良家才女王翠翘为了救父, 卖身而误坠风尘的悲剧故事。小说不但反映出明清社会女性处于被操纵、贩卖的残酷现实, 也反映出一套灵肉二元的贞洁观。作者用“身淫而心不淫”的说法来化解女主角的伦理困境, 这种说法的前提就是“灵肉二元论”。二、灵肉二元的贞操观《金云翘传》( 以下简称《翘传》) 一书正文前有一篇《序》, 落款是“天花藏主人偶题”, 一开始就提到一个核心问题,即“贞”与“淫”的问题。闻之天命谓性,则儿女之贞淫,一性尽之矣。何感者亦一, 而应者亦万端? 又若夫其性之所能尽者,始知性其大端也。而性中之喜怒哀乐, 又妙有其情也。唯妙有其情, 故有所爱慕而钟焉, 有所偏僻而溺焉, 有所拂逆而伤焉, 有所铭佩而感焉。虽随触随生, 忽深忽浅,要皆此身此心,实消受之。而成其为贞为淫也,未有不原其情, 不察其隐,而妄加其名者。大都身免矣,而心辱焉,贞而淫矣; 身辱矣,而心免焉,淫而贞矣; 此中名教,惟可告天,只堪尽性,实有难为涂名饰行者道也。故磨不磷, 涅不缁, 而污泥不染之莲, 盖持情以合性也。这段话,有三层含意。第一,贞与淫,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加以界定。第二,有身淫而心不淫者,也有身不淫而心淫者,千万不可“不原其情,不察其隐”,就随便给人戴上贞或淫的帽子。第三,像莲花一般,在污泥而不染者,这是“持情以合性”的结果,也就是难得的真性情。这一段表达的基本上是“灵肉二元论”。在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架构下, 女性的贞节是女性人格的重要保障。而王翠翘沦落风尘之中, 事实上己无贞节可言。但心灵的活动往往居于主导的地位, 心灵是一个独立操作的单元。《翘传》序的作者认为,王翠翘是“身淫而心不淫”,因此,就王翠翘的发心而言,她应该是一个“贤女子”, 不应该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妇妓而己。从这个角度来给王翠翘定位,《翘传》序的作者自然对她赞叹有加。翠翘一女子,始也见金夫不有躬情,可谓荡矣。乃不贪一夕之欢, 而谆谆为终身偕老计, 则是荡而能持, 变不失正, 其以淫为贞者乎? 亦己奇矣。及遭父难,则慷慨卖身,略不顾忌,虽眷恋其人, 亦不过借李代桃,绝不以情而乱性,此不为尤难乎? 难者且易之,故视辱身非辱也, 行孝也; 茹苦非苦也, 日一心也。何也? 父由此身而生也, 此身己为父而弃也。此身既弃, 则土也, 木也, 死分也; 生幸也, 何敢复作闺阁想? 追后,抱书生之衾裯,作虎狼之伴侣,岂其情之所钟焉? 卉风花无主,暂借一枝逃死耳。故一闻招降,即念东南涂炭, 臣主忧劳,殷殷劝降,此岂溺私恩而忘公义者哉? 此岂贪富贵而甘作逆者哉? 了可辨也。若明山一死,我实误之,不忍独生,又其内不负心,外不负人之徐烈也。略其迹,观其心,岂非占今之贤女子哉? 这一段话强调,王翠翘的性格是“绝不以情而乱性”,她虽然沦落风尘, 毕竟是“卉风花无主, 暂借一枝逃死耳”。因此作者以为,对于王翠翘,应该“略其迹,观其心”。《翘传》序的作者,显然要从身心二元的角度来化解王翠翘的伦理困境。王翠翘最后投江遇救,得与家人乃至爱人团聚,这是老天爷对她忠孝两全的酬答。至于死而复生,生而复合,此又天之怜念其孝其忠,其颠沛流离之苦,而曲遂其室家之愿也。乃天曲遂之,而人转道而不尽速, 以作贞淫之别。使天但可命性, 而不可命情, 此又当于寻常之喜怒哀乐外求之矣。因知名教虽严
《金云翘传》的灵肉二元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