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
四种特征性表现
对称性和多发性关节痛
晨僵
慢性波状渐进性进展,最终可致关节畸形
类风湿结节
关节痛与压痛
关节痛与压痛:受累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和关节错位引起疼痛。
1. 部位— 常见节狭窄、融合,肋骨和椎体融合
5. 神经、肌肉表现:易骨折,自发环枢椎前脱位,马尾综合征,下肢神经症状
体征
骶髂关节炎检查:“4”字试验、骶髂关节压迫试验、髂棘推压试验、骨盆侧压试验
附着点炎检查:坐骨结节、肋软骨、肋胸关节、耻骨联合等压痛
X线表现
骶髂关节常为最早受累的关节,并且几乎100%被累及,双侧对称性发病为其特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开始髂侧关节面模糊,以后出现破坏,呈鼠咬状,边缘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增宽”;随后关节间隙变窄,最后骨性强直,硬化。
病变侵蚀椎体前缘上、下角发生骨炎引起骨破坏,使椎体前面的凹面变平直呈“方椎”。
关节突关节面不整齐、骨质硬化、关节间隙消失、最终呈骨性强直。炎症引起纤维环及前纵韧带深层的骨化,出现平行脊柱的韧带骨赘,形成“竹节状脊柱” 。
晚期,骨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均可骨化。广泛的骨化使脊柱强直,但其强度下降,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骨折。
骨折不易愈合而形成“假关节”。
脊柱的竹节样改变
X线表现:具有诊断意义,应常规摄骨盆正位片。AS均有骶髂关节炎,且分为5级。重症可有脊柱“竹节样”变。
X线骶髂关节炎分级
0 级
正常
Ⅰ级
可疑变化
Ⅱ级
局限性侵蚀,但关节间隙无变化
Ⅲ级
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变窄或部分强直
Ⅳ级
完全性关节强直
髋关节是最常受累的周围关节,多双侧对称,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囊变、反应性骨硬化、髋臼和股骨头关节面外缘骨赘及骨性强直。其他周围关节少有X线改变
退行性骨关节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也称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面和其边缘骨质增生为特征的一组非炎症性病变。
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者多见,原因不明,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以承重大关节较常受累。
继发于炎症和外伤等,任何关节,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病变主要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软骨水含量减少、表层侵蚀或磨损变薄甚至剥脱以至关节面骨皮质裸露,关节面下骨质增生硬化,关节软骨下可发生囊变。
剥脱的关节软骨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边缘关节囊、韧带和肌腱附着处形成骨赘。
临床上常见症状有局部疼痛、运动受限和关节变形,但无全身症状。症状的轻重与病变程度并不一致。
X线表现
关节间隙变窄是最常见的早期征像。
骨赘为关节面周缘的骨性突起,呈唇样或鸟嘴样。软骨下反应性硬化为关节软骨下广泛密度增高,在邻关节面区最显著,向骨干侧逐渐减轻。后期软骨下囊变很常见,可以单个或数个,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透光区,边缘清楚,常有窄硬化边。
游离体有钙化或骨化则表现为关节腔内的游离高密度影,多为单个。
后期还可出现关节失稳、畸形,但不造成关节强直。在手指多先累及远侧指间关节。
X线表现
一般骨性关节炎不合并骨质疏松。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包括椎间小关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椎间小关节改变有关节突变尖、关节面硬化和关节间隙狭窄,在颈椎钩突关节也有类似的改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改变有椎间隙变窄、椎体相邻面硬化、椎体边缘出现骨赘等。
此病X线平片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作CT或 / 和MRI检查的目的是明确椎体后缘骨赘是否造成脊髓压迫,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观察后纵韧带、黄韧带和椎间小关节有无增生,以及椎管有无狭窄。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指骨组织因失去血供而发生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外伤、感染、激素、饮酒、代谢障碍、内分泌疾患、气压病、地方病和某些全身疾患有关。
骨缺血数天之后骨细胞坏死,表现骨细胞陷窝空虚,骨细胞消失。骨坏死后,新生血管和增生的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向坏死组织内伸展,逐渐将坏死物质移除。结缔组织中新生的成骨细胞可附着在坏死骨小梁的表面,以后死骨再被清除。随着死骨的不断被清除,周围存活的骨髓内也产生成骨活动。
常发生于四肢大关节或骨干,髋关节发生率最高。
本病发病缓慢,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活动障碍、肌肉痉挛等。晚期肢体缩短,踄行。
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亦可见于成年人。
发生于儿童的又称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
临床从治疗角度本病可分为5期:
Ⅰ期在平片上无异常改变;
Ⅱ期可见囊变和/或局限性硬化,但无皮质下透明区(新月征);
Ⅲ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