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生地、丹参,凉血化瘀清热;甘草解毒清热并调和诸药。
加减: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枳实通肺泻热;大便稀烂不畅,舌苔黄腻厚浊,去生地加土茯苓、茵陈蒿利湿清热解毒;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茯苓宁心安神。
主证:面部尤其是鼻部,有较多鲜红丘疹,结节,大小不一,部分顶端有脓疱、肿胀、疼痛。口干苦,大便秘结,肛裂出血,小便短赤,或伴咽红肿痛,吞咽困难;挤压后疔疮走黄,面肿发热。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洪大。
治法:清肺解毒,通便泻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合大承气汤加减
黄连10g, 黄芩 12g,枇杷叶 12g,桑白皮 15g,生地 15g,大黄 10g(后下), 枳实 12g, 甘草 5g..
方解:黄芩 、枇杷叶 、桑白皮清肺热;黄连、
大黄 、枳实 清泻肠中实热结滞;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解毒清热并能调和诸药。
加减:面肿目赤者加菊花12g、石膏30g;久治体虚者加人参叶12g。
主证:面部以大小不一的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和凹凸不平的疤痕为主,自觉疼痛,可伴有脓疮、红色丘疹、粉刺或色素沉着。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滑或细弦。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散结
方药:仙方活命饮和五味消毒饮加减
银花 15g,野菊花 15g,蒲公英 15g,丹参 15g,赤芍 10g,红花 5g,穿山甲 10g(炒),皂角刺 6g, 浙贝母 10g,天花粉10g,甘草 5g
方解: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 、赤芍 、红花,活血化瘀;穿山甲 、皂角刺解毒透络,消肿溃坚;浙贝母 、天花粉清热解毒,排脓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血热炽盛者加生地15g;囊肿壁厚久不破溃者加乳香5g,没药5g.
主证:本证见于女子,面部痤疮皮损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月经前面部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减轻。或伴有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理冲任
方药:柴胡疏肝散和消痤汤加减
柴胡 12g,郁金15g,白芍15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丹参15g,山楂20g, 甘草5g。
方解:柴胡、郁金、白芍,疏肝清热调理冲任;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肾阴,平和天癸;蒲公英、鱼腥草,清肺解毒;丹参、山楂, 凉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月经后期不至、乳房胀、小腹隐痛,加香附15g、王不留行12g通经止痛;月经先期或月经量多,去丹参,加益母草25g,香附
15g调经清热。胃酸过多者去山楂。
(二)外治法
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灵酊:外擦患处,每日2-3次,视病情可加入氯霉素2g或灭滴灵2g.
痤灵霜:适合秋冬季外用,每日2-3次。
四黄膏:外敷较严重的结节和囊肿。每日换药1-2次。
中药面膜治疗:用消痤散加温水和少许蜂蜜调成糊状均匀敷于面部皮疹处,30分钟后洗去,每天或隔天1次。炎症明显者可用绿茶水调敷或加入苦瓜汁调敷,亦可外加石膏倒模,有热敷消炎作用。
三、治疗痤疮的饮食方法
痤疮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致使皮脂腺分泌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因此,痤疮的饮食治疗非常重要。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吃能促进体内血液变成碱性的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及刺激性食物。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饮食宜忌:
宜吃富含维生素A和B的食物。维生素A有益于上皮细胞的增生,能防止毛囊角化,消除粉刺,调节皮肤汗腺功能,减少酸性代谢产生对表皮的侵蚀。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金针菜、胡萝卜、西兰花、小白菜、茴香菜、荠菜、菠菜、动物肝脏等。维生素B2能促进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各种动物性食品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 2,如动物内脏、瘦肉、乳类、蛋类及绿叶蔬菜。维生素B6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对本病防治大有益处。含维生素B6丰富的食物有蛋黄、瘦肉类、鱼类、豆类及白菜等。富含锌的食物也有控制皮脂腺分泌和减轻细胞脱落与角化作用。如瘦肉类、牡蛎、海参、海鱼、鸡蛋、核桃仁、葵花子、苹果、大葱、金针菇等。
宜食清凉祛热食品:痤疮患者大多数有内热。饮食应多选用具有清凉祛热、生津润燥作用的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