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第1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课程简介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直接原因是建筑物的剧烈震动、破坏倒塌。目前预测工作没有发展到准确预报的球两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于我国。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伤20余万。
第11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
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 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第12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时
间内较平静。世界以及我国目前均处于地震活跃期,抗震
任务不容忽视。
第13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地震基本知识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平均半径约6400km,内部由三个圈层组成。
1、地壳
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厚度各处不一,约5-40km,
一般厚度为5-40 km,平均厚度约为30km。主要由各种不
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2、地幔
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主要由具有
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其上部存在一
个约几百公里厚的软流层。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
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第14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地球内部构造——续
3、地核
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
心部分。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厚1400Km),
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
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地震观测发现:地震横波
不能通过外核(即不能通过
液体)。
第15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地震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
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
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
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发生于1960
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第16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地震的基本概念——续
2、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震源:地壳岩层发生断裂破坏、错动,产生剧烈振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称为震中。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叫极震区。
震中距:地面某点至震中的距
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或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
第17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地震成因和分类
一、地震成因
地震是地球动力作用的产物
内动力——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外动力——塌陷地震(地下溶洞、矿坑、矿井的崩塌)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震(水库,城市、油田的抽水、注水,人工爆破、爆炸等)
第18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构造地震的成因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
地壳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
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产生运动,使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错
动,致使其边缘附近的岩石层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
断层假说
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使地壳和
地幔上部的岩石层发生皱褶变形,当积聚的地应力超过岩
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层便发生脆性断裂,猛烈回弹错动,
从而引起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地面传播,形成地震。
第19页,共52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类:
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薄弱部位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