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测试要求】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了解中国古代基本的土地制度;理解古代小农起的史实;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②、分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广州、天津等地,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不平衡。
③、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8
④、企业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⑤、民族资产阶级特点:在两半社会(此特点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充分,力量小,革命性、妥协性双重性
2、产生的背景(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创造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等)
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的诱导
③、外商利润的刺激
④、地主商人官僚开始私人投资创办
3、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①、发展状况:初步发展
②、表现:资本额、企业数增加、规模扩大。(苏纶纱厂)
③、原因:
A、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客观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9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12~~1949年)
【测试要求】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国初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短暂的春天”)
①、原因
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中华民国的建立和鼓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C、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
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客观、最主要)
②、发展概况:
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③、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11
④、启示: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927—1936年)
①、发展状况:迅速发展
②、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
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①、抗战时期:
A、状况:遭受严重的摧残
B、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压榨
②、解放战争时期
A、状况:陷入困境。
B、原因: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制;繁重的捐税负担;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的战乱等。
4、新中国成立后
①、发展状况:获得新生;然后消亡
11
②、原因:建国初的恢复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后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5、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是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一定程度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但长期不是主导经济)
政治上:促进资产阶级的诞生与壮大,推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
促进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中共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基;
思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科学思想);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冲击和动摇着封建儒学的正统地位;
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等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推动了中国 社会近代化 的进程。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的十年)
【测试要求】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2
1、“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953—1957年)
①、重要企业
A、代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
B、意义: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①、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政策或方式: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公私合营、和平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