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chap4 地球的内部圈层.ppt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编辑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
地震波-透视地球内部的工具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震波与油气勘探
编辑课件
沿断裂发生的滑动(或地下核爆炸)导致地震
地震波从地震中心向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编辑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
地震波-透视地球内部的工具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震波与油气勘探
编辑课件
沿断裂发生的滑动(或地下核爆炸)导致地震
地震波从地震中心向外传播
它们携带了有关所穿过物质性质的信息
1、地震波-透视地球内部的工具
地震波
断裂
编辑课件
地震波的类型及其性质 1)地震波的类型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在地球内部传播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体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面波”
沿地球表面传播
压缩
压缩
拉伸
波动方向
质点运动方向
波动方向
质点运动方向
波动方向
质点运动方向
编辑课件
纵波
横波
纵波与横波
传播的比较
编辑课件
两种面波
波传播方向
波传播方向
编辑课件
地震波速取决于:
物质的性质- 在刚性越强的物质中传播越快
深度- 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快(压力/密度增大)
纵波传播最快,面波传播最慢
地震波的类型及其性质 2)地震波的性质
地表
面波
P、S 波
面波
P、S 波
地震发生时间
观测站A的地震记录
观测站B的地震记录
面波
面波
编辑课件
纵波在固、气、液体中都能传播,
横波在气体和液体中不能传播
在两种物质的界面处,波的传播
路径会发生偏转(折射)和反射
地震波的类型及其性质 2)地震波的性质
编辑课件
莫霍洛维奇面(莫霍面)
Andrija Mohorovicic
地壳-地幔分界面
深度:大洋下平均 7 km
大陆下30-50 km
全球平均 33 km
1909年由莫霍洛维奇发现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重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
编辑课件
古登堡面
Beno Gutenberg
地幔-地核分界面
深度:2900 km
1914年由古登堡发现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重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
编辑课件
液态外核-固态内核分界面
Inge Lehman
深度:5150 km
1936年由英格丽曼发现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重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
编辑课件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比例尺
编辑课件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固态的上地幔上部+地壳=“岩石圈”
其下的上地幔有一地震低速带(地表之下60-250km),估计岩石
呈局部熔融态,称“软流圈”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壳
地壳
上地幔上部(固态)
编辑课件
3、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
洋壳
陆壳
平均厚度
(公里)
7
30-50
(在山脉下最厚)
地震P波速度
(公里/秒)
7
6
(在下地壳较快)
密度
(克/厘米3)


组成
硅镁层
(富硅和镁的岩石)
硅铝层(富硅和铝的岩石)
(顶部为沉积岩覆盖)
海洋地壳(洋壳)与大陆地壳(陆壳)的特征
编辑课件
地壳有多厚?
编辑课件
中国的地壳厚度
编辑课件
3、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
为何山脉之下地壳较厚?
—— 地壳均衡原理
漂浮在水中的木块:
出露水面越高者,伸入水下部分越长
(浮力作用)
地壳“漂浮”在地幔之上
在高耸的山脉处,地壳向下伸
入到地幔之中(“山有根”)
编辑课件
3、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2)地幔
厚度约2850米
%、质量的
%
“低速带”:始于70-125公里
深处,向下延伸至约200公里
- 可能是岩浆生成带
- 岩石强度较低,可能流动
可能主要由橄榄岩
(Mg,Fe)2SiO4 组成
编辑课件
3、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3)地核
%、质量的
%
外核为液态(S波不能穿过),
内核为固态
组成:以铁为主,以及少量镍、
氢(呈金属态)、硫化物、
硅酸盐
铁陨石。多为含少量镍的铁镍合金,有

chap4 地球的内部圈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相惜
  • 文件大小10.68 MB
  • 时间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