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第 3 页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第2、4点。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于较短时间内对第4段根本能熟读成诵。教学方法:以导读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时机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绘有图例的小黑板。教师范读,同时以教鞭指示文天祥北行路线得脱险行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 8 页
范读前,教师应提示学生,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说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迫、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迫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4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段的关系:如“预习提示〞所指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表达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表达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那么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根底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那么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那么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那么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第 8 页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说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第 9 页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局部,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局部的深化和后一局部的提引。
5.讲读第二局部〔第5——6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答复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什么要
【精选】《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