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
胸组2011-10-18
正常心包窦/隐窝CT表现
1
心包窦/心包隐窝
定义
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返折处的间隙
意义
易误诊为肿大的淋巴结或其他纵隔病变
分类
固有心包腔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CT表现
边缘清晰、无壁
接近于水密度,密度均匀
固有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 proper)
心包后隐窝(PCR)
固有心包腔的连续,位于上腔静脉的右外侧
右肺静脉隐窝(RPVR)
位于右肺上、下静脉之间
左肺静脉隐窝(LPVR)
位于左肺上、下静脉之间
通常很小,最大直径约1cm
左肺静脉隐窝出现率最高(60%)
固有心包腔( pericardial cavity proper)
AA:升主动脉;DA:降主动脉
B:支气管;E:食管
SVC:上腔静脉;SPV:上肺静脉
MPA:肺主动脉;
LAA:左心耳;RAA:右心耳
固有心包腔( pericardial cavity proper)
心包横窦(Transverse Sinus,TS)
位于左心房水平之上,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部分;出现率为95%
上为主动脉上隐窝(SAR);出现频率最高
前部(aSAR)
后部(pSAR)
右外侧部(rSAR)
前部和右外侧部与胸腺关系密切
后部与支气管淋巴结关系密切
下为房室间的凹槽---主动脉下隐窝(IAR)
左侧入口: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
----左肺隐窝(LPR)
右侧入口:
上腔静脉、右心耳与主动脉之间
----右肺隐窝(RPR)
心包横窦
AA:升主动脉;DA:降主动脉
B:支气管;E:食管
SVC:上腔静脉;SPV:上肺静脉
MPA:肺主动脉;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oblique sinus,OS)
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出现率为89%
上端闭锁,下端为连接心包腔本部的开口,稍偏左
斜窦将横窦分开
斜窦右上外侧为心包后隐窝
食管位于斜窦后方,下支气管淋巴结与之关系密切
斜窦上方及心包后上隐窝周围通常有
很多脂肪组织
心包斜窦(oblique sinus,OS)
AA:升主动脉;DA:降主动脉
B:支气管;E:食管
SVC:上腔静脉;SPV:上肺静脉
MPA:肺主动脉;
LAA:左心耳;RAA:右心耳
心包隐窝及心包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