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新《行政诉讼法》解决行政争议之立法目的.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新《行政诉讼法》解决行政争议之立法目的.doc浅析新《行政诉讼法》解决行政争议之立法目的一、《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的选择: 解决行政争议写入法条(一) 解决行政争议写入《行政诉讼法》的原因分析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制定法律想要达到的目标,是由立法者对制度的认识程度和客观的现实需要两方面决定的。也就是说立法目的的变化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基于立法者主观认识的改变和现实客观情况的变化。 1. 由诉讼的性质决定,是诉讼制度的应有之功能诉讼制度的产生源于冲突主体之间争议解决的需要。冲突的主体之间存在争议, 而这种争议由具有中立性的第三方应一方冲突主体的请求对该争议做出权威的判断, 如果该中立的第三方是掌握国家司法权的机关, 这种解决争议的过程就是诉讼。诉讼是在纠纷解决手段从“私力救济”向“公力救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手段,“众多形式的司法程序就是用于解决冲突纠纷的人类文明的答案”。日本学者棚濑孝雄先生指出,审判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纠纷的解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来, 所谓诉讼案件实际上就是纠纷本身。如何通过审判妥善解决纠纷是法解释学的中心课题。诉讼可以说是国家为了解决纠纷而由掌握国家司法权的特定机关运用法律规范判断争议双方的主张, 从而根据判断( 判决) 来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诉讼是围绕着解决争议这一基本目标而展开, 这样的诉讼法原理在民事和行政领域具有共通性。但是行政诉讼制度与民事诉讼制度不同, 于历史沿革上并非因“纷争解决”此一前法律性格之要求而生。而系基于对行政之适法性控制与对贯彻人民权利保护之要求而生, 此亦与行政诉讼目的论争,正相呼应。我国 1989 年行政诉讼法的立法背景是,行政实体法仍然很不完善, 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判断没有实体法依据。同时, 司法权审查行政行为也是一个新生事物, 无论是公民还是行政机关都很难想象在法庭上互相对质。但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 人们也深刻认识到有必要对政府权力加以监督和制约。当时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 为行政权力的行使划定界限, 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而解决行政争议并不是其主要立法目的。我国 1989 年行政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诉讼制度解决争议的目的, 也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 然而由于行政争议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时又与民事争议交织, 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官了民不了”、“案结事不了”的现象, 以及循环诉讼案件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同时行政争议又长期无法解决, 也减损了司法权在人们心目的权威地位, 最终形成的局面是人们在面对行政争议时, 诉讼往往不再是其首选解决途径, 行政诉讼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 根据行政审判实践的需要, 最高人民法院在一系列的司法解释中提出了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诉讼目的, 并完善了相关的制度, 比如撤诉制度、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 2. 社会现实需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在我国,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管理社会的过程中与相对人产生的争议, 并没有全部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内, 那些不属于受案范围内的争议, 将通过诉讼外途径解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量属于受案范围之内的行政争议在行政诉讼中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当事人积极地寻求其他途径( 比如信访) 平息。根据信访制度建立的宪法基础和信访条例的立法目的, 可以知道访制度的性质既是行政救济制度, 又是监督行政制度。不过作为一项行政救济制度, 其作用空间也仅限于“不属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失当行政行为”以及“现行法律框架内无法解决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然而现实中信访制度所承担的解决争议的任务与其性质定位是不符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矛盾多发,官民矛盾更加突出。而官民矛盾中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政争议大量涌入信访的途径。我国当前行政争议的解决途径在实际发挥作用中形成了一个“大信访、中诉讼、小复议”的格局。从法治国家的理念和纠纷解决体系的建构出发,信访显然不应成为纠纷解决的常态,更不应作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出现“信访潮”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没有形成权威地位, 导致人们不能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所以, 要从根本上改变“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必须增强法律的权威和司法的公信力, 恢复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应有的地位。基于上述社会现实要求行政诉讼制度发挥解决行政争议的功能, 和司法实践中对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所做的一系列的探索,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的修改也是水到渠成的。(二) 《行政诉讼法》解决行政争议的立法目的与其他立法目的之间的关系行政诉讼具有三个方面的性质: 解决行政纠纷、实施权利救济和

浅析新《行政诉讼法》解决行政争议之立法目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12 KB
  • 时间201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