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再思考.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再思考
聂巍 摘要: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人对德、才的具体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只有真正明晰“德”、“才”的内涵意义,才能将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以德为先 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再思考
聂巍 摘要: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人对德、才的具体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只有真正明晰“德”、“才”的内涵意义,才能将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 用人标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既是党在新时期的人才选用标准和要求,也体现了党对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期望。“德才兼备”,是我党在人才选拔使用上一贯坚持的原则,凸显了人才使用的高标准。强调“以德为先”,则突出了党对于人才“德行”的新要求。只有德行过硬,才能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一、“以德为先”理念的现实困惑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往往对“德”与“才”这两者间到底孰先孰后产生疑惑。他们认为“德”、“才”在现实中容易产生冲突,就好比人们常常误认为“公平与效率”不能兼顾的想法一样。究其原因,是他们对“德”、“才”这两个本不相矛盾的概念范畴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在一些人的理解中,“领导”眼中的“德”往往与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或者善于“迎合”上级、符合领导“口味”的人划上等号,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处理的游刃有余,比较受大家欢迎。但这些人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能力平庸,干不成事或者是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而有“才”的人大多具有“性格”,在工作中不拘泥于俗套和一味迎合领导,显得不是那么“规矩”,不太受领导欣赏。由“任人唯贤”转变为强调以“德”先,容易使得一些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从而影响人才队伍整体能力素质的提升。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德”与“才”两者间的内涵和联系,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
二、“德”、“才”观的价值内涵
从哲学意义上讲,“德”与“才”并不是处于矛盾两极的范畴,它们之间互有关联,但绝不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首要解释就是道德、品行和政治品质。党在人才选用上所提倡的“德”,正是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的意义。道德是“德”的最基本要素,体现的是人们在对待共同生活及行为的规范准则上所表现的素质。道德一般也分为“公德”和“私德”,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如勤奋好学、洁身自好等属于“私德”的范围,而只有将这种品质升华为对公共道德行为的意识,才能真正称为“德”;品性是有关道德的行为,是“德”的关键,我们只有将内心的道德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才真正具备了“德”的意义;而政治品质则是“德”的核心要素,是一个人“德”的最根本条件,它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奉献意识。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才”,主要指的是有才能的人或在某些方面所具备的才能。对于组织所提倡的“才”,是具备能够将自身特长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的能力。不具备将潜在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并转化为实际效能的不能称之为“才”。
受到传统历史文化中一些文人墨客思想的影响,加上前几

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再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