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思想探赜.doc谈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思想探赜“ Induction 这个单词和它在其他语言中的同源词都有复杂的语义学历史,目前在其他语言中,最重要的应是拉丁文中的 inductio 和 起源于希腊语的ε ’παγωγη' 。”1 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ε ’παγωγη' 对应的英文词汇并不是 induction ,而是 epagoge ,来源于动词ε ’πα' γειν , 一般译作“归纳”或“归纳论证”。在古罗马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 译为拉丁文, 便有了ε ’παγωγη' 的对应拉丁词汇 inductio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亚里士多德开启了归纳逻辑的研究,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苏格拉底早期的对话中, 他经常使用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归纳论证作为他的论证模式来攻击对手。苏格拉底称其为“反问法”或“诘问法”,柏拉图谓之“上升的辩证法”。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更倾向于直面本质, 他们所讨论的话题都与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息息相关。他们关心诸如此类的真理, 而不关心类似“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等依赖人的感官所获取的经验概括。洛克曾打趣说:“上帝从来都不吝啬让人仅仅只是有两条腿的生物,他把启迪人们理性的任务交给了亚里士多德。”尽管亚里士多德对归纳的定义和描述非常简略且不够完善, 而且充斥着演绎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因素, 但亚里士多德却是“第一个给归纳推理命名并描述归纳推理是什么以及如何操作的哲学家”。一、亚里士多德归纳理论中的演绎和非演绎特性亚里士多德现存的著作中,有 3 处讨论过归纳论证,但篇幅都不是很长, 最早是在《论题篇》 A12 处出现。亚里士多德将论辩式论证分为两种: 一种是三段论, 一种是归纳论证。前者的概念要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三段论要宽泛得多, 这个术语多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后期著作中。我们用演绎来指代三段论可能最为合适。亚里士多德非常简要地描述了归纳论证: 归纳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例如,假如技术娴熟的舵工是最有能力的舵工, 技术娴熟的战车驭手是最有能力的驭手, 那么一般地说, 技术娴熟的人就是在某一特定方面最有能力的人。比较起来,归纳更有说服力也更清楚,更容易为感觉知晓, 因而能够被多数人运用。但推理在反驳自相矛盾的论证时更加有力, 也更为有效。亚里士多德对归纳做出的最为详尽的描述是在《前分析篇》的 B23 处: 归纳或归纳推理, 就是通过另一个端项确立一个端项与中项的联系; 例如 B是A和C 的中项, 通过 C 证明 A 属于 B, 我们就是这样进行归纳证明的。例如,让 A 表示“长寿的”,让 B 表示“无胆汁的东西”,C 表示“长寿的个体”, 如人、马、骡子等。A 属于 C 的全体( 因为每个无胆汁的动物都是长寿的),但B“无胆汁的”也属于所有 C。如果 C与B 换位, 即如果中项在广延上并不更宽,则A 必定属于 B 上面已经证明,如果任何两个谓项属于同一个主项,端项可与其中一个换位,则另一个谓项也属于可换位的词项。但是,我们把 C 理解作一切特殊事例的总和; 归纳就是通过它们进行的。这段话比较晦涩模糊, 却是亚里士多德归纳思想的集中体现。国内学者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关于亚里士多德归纳理论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中, 也都涉及了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似乎将他的这种属于三段论变换方法用到了不合适的地方。归纳似乎也是一种三段论, 但是这种归纳必__ 须是完全归纳。后来有学者直接称其为“归纳的三段论”,那么这种归纳三段论是归纳的还是演绎的呢? 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第一格 AAA 式的三段论,一般记为: MP∧SM SP, 此处可以类似地表示为: BA∧CB CA。后面如何换位我们不做具体考察, 我们所关心的是这个推理是不是符合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归纳法。亚里士多德这里所列举的归纳法是完全归纳法, 我们可以检验其中所列举的诸多对象, 然后确定结论的真假。显而易见的是, 完全归纳其实就是演绎推理, 因为按照归纳概率逻辑理论, 其概率为 1, 这是归纳的一种特殊情况, 我们之所以说它是特殊情况, 其实也意味着完全归纳实质上更接近演绎推理。除了很小的一部分完全归纳实例和结构归纳法, 绝大多数的归纳是不能做到完全枚举的。现在我们可以下一个初步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归纳三段论”, 因为其结论的范围未超出前提的范围, 其实质就是演绎推理。那么, 是不是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归纳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呢?
谈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思想探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