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诺贝尔文学奖的民谣风暴 201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民谣诗人鲍勃· 迪伦,授奖词评价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鲍勃· 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一个伟大的曲作者, 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 50 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出乎意料的诺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让一个 75 岁的音乐人拿奖, 好像有些“出乎意料”。鲍勃· 迪伦不但是一位歌手,也是一位摇滚诗人。事实上,他分别于 1996 年和 2006 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鲍勃· 迪伦原名罗伯特· 艾伦· 齐默曼, 1941 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是著名的美国流行乐歌手,作曲家和诗人。从 1961 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他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超过 50年, 至今还在写歌和四处表演。鲍勃· 迪伦的音乐涉及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 和美国当代史上的越战、民权解放运动、学生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手鼓先生》《时代在变》《政治世界》《重访 61 号公路》等作品, 不仅确立了其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 20 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获奖的音乐人, 我们能够了解鲍勃· 迪伦的书其实非常多, 单看已被译成中文出版的就有不少-- 旧爱苏西· 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滚石》杂志创刊人大卫· 道尔顿的《他是谁? 探究真实的鲍勃· 迪伦》、英作家霍华德· 桑恩斯的《沿着公路直行》,还有迪伦自己在打字机上敲了三年写出来的《编年史》( 旧版译作《像一块滚石》)。无人能敌的文学天赋很多人都在纳闷,鲍勃· 迪伦的文学魅力体现在何处? 瑞典文学院在公布获奖时, 在鲍勃· 迪伦的生平简介中这样说:“一些歌词不断翻新, 出现新的版本, 作为一位艺术家, 他让人意想不到的全能多才; 他也曾以画家、演员和编剧的身份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迪伦有着符号般的地位。他在当代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在文学上, 被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在 1967 年全盛的反主流文化到来之前, 鲍勃· 迪伦有一种无人能敌的文学天赋, 而且可以当作有配乐的檄文来看待。当然, 他身上的敏感气质, 让他每一张唱片里的歌曲都分担着不同的意味, 从拿出古老的谋杀案, 到荒诞地给已故的肯尼迪总统打电话。迪伦就是这样把简单的寓意放大到无限,那个时候,他每天都在试图改变一切。鲍勃· 迪伦诞生在一个社会转型期, 西方年轻人在动荡与自由的年代竭力寻求着反主流文化的旗帜, 现代民谣当年自动扮演了这样一个激进的角色。迪伦甚至被推上了先知的神殿, 这个学东西很快的艺术家很快在兰波和金斯堡的两种诗体中找到平衡点, 象征主义的晦涩和号叫派的气势,在上世纪 60 年代迪伦的歌词里迸发着光彩。此时, 民谣是鲍勃· 迪伦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而诗意的歌词则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他的歌词完全能够脱离曲调而被当做诗作来阅读,而他的文学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传记里独立成章。鲍勃· 迪伦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像一块滚石》,是《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最经典 500 首单曲排名首位的作品。这首歌也超越了歌曲的意义, 无论对于现代摇滚乐的发展, 还是西方整整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60 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 迪伦高唱的“ Like ARolling
谈诺贝尔文学奖的民谣风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