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武侠形式结构尹良续(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四班重庆市 400715 ) 【内容摘要】所谓“形式结构”,是指构成小说形式因素的基本构架。按照郁达夫在《小说论》中的经典表述,可以分为人物、事件、场景三个主要方面。该文将试着从武侠人物的主要类型、武侠事件的主要类型、武侠场景的主要类型三方面来分析武侠形式结构。【关键词】武侠形式结构武侠人物武侠事件武侠场景【作者简介】尹良续(1989- ),男, 安徽省怀远县人, 西南大学文学院学生, 学号: 222009308011269 ,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即汉语言文学研究所谓“形式结构”,是指构成小说形式因素的基本构架。按照郁达夫在《小说论》中的经典表述,小说形式结构可以分为人物、事件、场景三个主要方面。所谓人物是构成小说形式结构的主要要素,占据主导性地位。人物形象的生动丰富可以使小说形式结构更加具有多样化;事件是小说故事的发展情节,众多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事件的典型性和个性化对小说内容的丰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场景是指小说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渲染小说人物事件的气氛。武侠形式结构即包括武侠人物、武侠事件、武侠场景三个主要方面。本文将试着从武侠人物的主要类型、武侠事件的主要类型、武侠场景的主要类型三方面来分析武侠形式结构。一、武侠人物的主要类型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到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争霸,再到后期的唐宋元明清,习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周武王《剑铭》中指出: “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则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表明了“武”与“儒”的不可分割。先秦春秋时期,武和侠由“士”化分而出,即所谓“文者为儒,武者为侠”。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指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一语道破了“武侠”与“儒家”同出一源的事实。除此之外,韩非子更是指出乱国之俗有五种类型,分别为“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的儒家;“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的纵横家;“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的游侠; “其患御者,积於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的门客以及唯利是图的工商者。【 1 】在此,我将分别对儒家、游侠和门客进行展开介绍: (一)、儒家 2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 ,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 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份,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原始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也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
269尹良续侠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